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城市滨河游憩带的旅游开发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以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为例

发布时间:2025-02-09 12:36
  滨河游憩带是滨水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对城市化的一种弥补和促动。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要,在大城市河流沿岸的郊区出现了市民频繁使用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河流周边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居民多在这些区域产生游憩活动,河流周边的这些游憩设施、场所和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了滨河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即滨河游憩带。同时,滨河游憩带也带来了外来旅游者的参与。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全文由五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认识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最新进展,对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探讨了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的成因。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而就游憩带形成的现代机制来说,城市化是其重要原因,居民近距离游憩的需求是其形成的动因。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的区位条件,对资源进行了分类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游憩者的行为特征、游客需求、游客满意度进行了分析。 第...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休闲游憩产业的蓬勃发展
        1.1.2 兰州滨河游憩带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2.2 对环城游憩带研究的有益补充
        1.2.3 兰州滨河游憩带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依据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综述简要评析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旅游区位论
        2.2.4 旅游中心地理论
        2.2.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6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7 旅游业的区域合作与区域联合开发理论
3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的空间范围及其形成机制
    3.1 空间范围
    3.2 形成背景
        3.2.1 黄河历史文化内涵
        3.2.2 河流对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配置作用
    3.3 形成机制
        3.3.1 兰州地区城市化是游憩带形成的重要原因
        3.3.2 居民近距离游憩的需求
        3.3.3 政府政策导向
        3.3.4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4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开发条件分析
    4.1 区位条件
        4.1.1 自然区位
        4.1.2 交通通讯及经济区位
        4.1.3 旅游区位
    4.2 资源状况
        4.2.1 旅游资源分类
        4.2.2 单体资源评价
        4.2.3 资源总体评价
    4.3 市场特征
        4.3.1 游客样本分析
        4.3.2 问卷问题分析
5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旅游空间布局
    5.1 布局影响因素
        5.1.1 旅游资源
        5.1.2 区位条件
        5.1.3 客源市场
        5.1.4 旅游交通
    5.2 布局模式选择
        5.2.1 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5.2.2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旅游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5.3 布局思路与方案
        5.3.1 布局原则
        5.3.2 布局思路
        5.3.3 布局方案
6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游憩带开发对策
    6.1 积极推行政府主导战略,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
    6.2 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提升景区整体竞争力
    6.3 加快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提高游憩带可进入性
    6.4 实行旅游整合营销战略,打造黄河游憩带品牌
    6.5 加强景观生态系统保护,实现游憩带和谐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件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32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4032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8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