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
本文关键词: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旧石器晚期 水洞沟第地点 石核 类型学 细石叶技术
【摘要】: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料,尺寸小,不适于锤击及间接剥片技术的应用;细石叶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剥片技术,其中以楔形石核的打制技术最成体系。这种以细石叶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在气候波动的条件下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技术保证。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旧石器晚期 水洞沟第地点 石核 类型学 细石叶技术
【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15-1)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3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M541106)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J1210008)
【分类号】:K876.2
【正文快照】: 水洞沟第12地点(以下简称“SDG12”)地理坐标为38°19′40.0″N,106°29′49.0″E,海拔1158m,位于水洞沟第1地点以北约4km处。2007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约12m2的发掘,获得石制品近万件。SDG12为单一文化堆积,厚度大,表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02期
2 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J];考古;1974年02期
3 赵朝洪;;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J];考古;2006年07期
4 安志敏;吴汝祚;;陕西朝邑大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J];考古学报;1957年03期
5 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5年01期
6 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J];考古学报;1978年03期
7 张东菊;陈发虎;BETTINGER R L;BARTON L;吉笃学;MORGAN C;王辉;程晓钟;董广辉;GUILDERSON T P;赵晖;;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J];科学通报;2010年10期
8 张乐;张双权;徐欣;刘德成;王春雪;裴树文;王惠民;高星;;中国更新世末全新世初广谱革命的新视角:水洞沟第12地点的动物考古学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4期
9 仪明洁;;细石器研究中几个关键概念的厘定[J];考古与文物;2014年05期
10 陈淳;中国细石核类型和工艺初探——兼谈与东北亚、西北美的文化联系[J];人类学学报;198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殿奎;刘晶;宋卫士;于宏君;王广生;赵慧颖;;呼伦贝尔市沙地气候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2 王幼平;试论环境与华北晚期旧石器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3 徐海鹏,莫多闻,岳升阳,朱忠礼,郁金城;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地层的沉积相与古地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4 叶启晓;;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5 蒋璐;朱永刚;;查干木伦河下游细石器初步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6 陈全家;王春雪;宋丽;;吉林大安后套木嘎石制品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7 阿·潘·杰烈维扬科;王春雪;赵海龙;李有骞;;东亚地区石叶工业的形成[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8 李有骞;陈全家;;嫩江流域汉代以前的石制品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9 王春雪;张乐;长晓凌;高星;;旧石器时代晚期装饰品染色模拟实验的初步研究——以水洞沟和南非晚期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鸵鸟蛋皮串珠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10 吕光天;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与中原的文化关系——旧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J];北方文物;198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易华;;逐鹿中原——东亚文化中的蒙古式狩猎传统[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2 李超荣;;王府井文化在我国旧石器文化中的地位[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傅仁义;;关于东北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几个问题的探讨[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仪明洁;;青海省旧石器的发现与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万建中;;北京饮食文化的滥觞与定型[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6 陈国强;周立方;;从考古看闽台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关系[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7 Can Wang;Houyuan Lu;Jianping Zhang;Zhaoyan Gu;Keyang He;;Prehistoric demographic fluctuations in China inferred from radiocarbon data and their linkage with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50,000 year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吉笃学;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D];兰州大学;2007年
3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有骞;黑龙江流域及东临地区旧石器工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徐利斌;文明的兴衰:蒙城尉迟寺遗址古文化层生态地质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艳红;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陈虹;华北细石叶工艺的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霍东峰;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张红艳;南洛河流域更新世黄土沉积揭示的古人类生存环境变迁[D];南京大学;2013年
10 罗佳;东天山地区史前艺术考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铮;甘青地区史前太阳神信仰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海龙;石叶及细石叶剥制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陈娜;试论西南地区的双肩石器[D];四川大学;2006年
5 王行军;冀西北坝上地区新生代地层层序与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王法岗;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胡钰;晋冀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叶工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谭志刚;泥河湾小长梁文化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李霞;和龙崇善大洞旧石器遗址(07年)发掘的石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甘才超;环渤海地区旧石器考古及相关问题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保生,靳鹤龄,祝一志,董光荣,温小浩;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系岩石地层及其时间界限[J];沉积学报;2004年04期
2 潘艳;陈淳;;农业起源与“广谱革命”理论的变迁[J];东南文化;2011年04期
3 李吉均;;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J];第四纪研究;1990年03期
4 潘保田,王建民;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季风演化的黄土沉积记录[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5 吴海斌,郭正堂;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北方干旱区演化及短尺度干旱事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6期
6 安志敏;中国细石器研究的开拓和成果——纪念裴文中教授逝世20周年[J];第四纪研究;2002年01期
7 高星;裴树文;;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8 陈胜前;;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9 高星;周振宇;关莹;;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晚更新世人类遗存与生存模式[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10 山发寿;杜乃秋;孔昭宸;;青海湖盆地35万年来的植被演化及环境变迁[J];湖泊科学;199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亚梅;“东谷坨石核”类型的命名与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段清波,吴春;藏北细石器遗存分析(续)——兼论西藏细石器的起源、工艺及年代[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3 何锟宇;;关于细石器技法起源的一点看法——以楔形石核的时空分布为中心[J];成都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4 李占扬;李雅楠;加藤真二;;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细石核工艺[J];人类学学报;2014年03期
5 何锟宇;;关于细石器技法起源的一点看法[J];四川文物;2008年02期
6 张璞;王,
本文编号:741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74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