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6:46

  本文关键词: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南山区 旅游村镇 就地城镇化 重庆市永新镇


【摘要】: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提出,许多学者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寻找适合不同地区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类型。就地城镇化是规划意见明确指出的解决西部城镇化问题的有效方法,其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户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以工业为主的就地城镇化研究较多,而对于西南山区的研究较少。相比东部地区,西南山区地势崎岖,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部分中小村镇旅游资源丰富,依靠旅游业引导当地城镇化发展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文章试图分析旅游业引导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为西部地区旅游村镇推广就地城镇化发展提供思路。文章首先阐述了就地城镇化的概念,回顾了就地城镇化、旅游城镇化及旅游业的研究与发展历程,并对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之上,文章选取了西南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旅游村镇案例,总结这些案例在就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可取经验与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于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具体实施路径的分析。文章首先分别从产业、交通、设施、人口四个因素逐步展开分析,认为旅游业引导的就地城镇化存在两条并联路径:在旅游业引导多产业联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空间层面上旅游功能与生活功能的统一,人口层面上就业方式与户籍的非农转变。两条路径共同推动了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对西南山区旅游村镇的就地城镇化路径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南山区 旅游村镇 就地城镇化 重庆市永新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F29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 1.2.1 就地城镇化研究现状12-15
  • 1.2.2 旅游城镇化研究现状15-18
  • 1.2.3 研究述评18-19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9
  • 1.3.1 研究目的19
  • 1.3.2 研究意义19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9-20
  • 1.4.1 研究内容19-20
  • 1.4.2 研究方法20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20-23
  • 1.5.1 研究思路20-21
  • 1.5.2 研究创新21-23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23-40
  • 2.1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23-27
  • 2.1.1 区位理论23-24
  • 2.1.2 经济增长极理论24
  • 2.1.3 人.迁移理论24-25
  • 2.1.4 制度创新理论25-27
  • 2.2 旅游产业相关理论27-31
  • 2.2.1 旅游产业的基本特性27-28
  • 2.2.2 旅游市场的时间特征与发展趋势28
  • 2.2.3 旅游产业的综合效应28-31
  • 2.3 就地城镇化相关理论31-34
  • 2.3.1 城镇化与城镇化率31-32
  • 2.3.2 就地城镇化的定义与范畴32
  • 2.3.3 就地城镇化的内涵32-33
  • 2.3.4 就地城镇化的现实意义33-34
  • 2.4 就地城镇化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34-39
  • 2.4.1 准城镇化人.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34-35
  • 2.4.2 城镇特征指标值的确定与计算35-37
  • 2.4.3 熵值法计算城镇特征比权重37-38
  • 2.4.4 准城镇人.修正后的综合城镇化水平38-39
  • 2.5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案例研究40-53
  • 3.1 西南山区旅游概况40-41
  • 3.1.1 西南山区的地理概况40
  • 3.1.2 西南山区的旅游资源40-41
  • 3.2 旅游小镇模式——云南60个旅游小城镇案例41-44
  • 3.2.1 分类分级指导开发,形成多元化旅游小镇41-42
  • 3.2.2 土地、资金、户籍等多角度政策支持42-43
  • 3.2.3 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加强旅游宣传43-44
  • 3.2.4 引导居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促进居民生活方式转变44
  • 3.3 旅游综合体模式——贵州安顺黄果树镇案例44-48
  • 3.3.1 构建多核化旅游核心,提升旅游消费吸引力45-46
  • 3.3.2 扩大休闲聚集区域,留住游客,延长消费46
  • 3.3.3 打造居住与配套发展带,提高农民就地转移意愿46-47
  • 3.3.4 打造产业延伸发展环,获取土地增值效益47-48
  • 3.4 旅游新型农村社区模式——重庆市永新镇案例48-52
  • 3.4.1 突破传统思路,把旅游业提升到核心战略位置48-49
  • 3.4.2 发挥山地景观优势,注重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49-51
  • 3.4.3 社区与景区一体化,生活居住与旅游服务设施相融合51-52
  • 3.5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53-65
  • 4.1 以产业为核,结合区域特点,分类引导泛旅游产业发展53-54
  • 4.1.1 泛旅游产业发展是第一基础53-54
  • 4.1.2 拓展旅游消费渠道,发挥西南山区旅游资源特色54
  • 4.2 以交通为动脉,建立通畅的山地交通辐射网络54-56
  • 4.2.1 发挥交通设施的集中与扩散效应55
  • 4.2.2 区域联动,拓展对外交通的联系渠道55
  • 4.2.3 克服山地环境,实现县域公路网络化,,交通一体化55-56
  • 4.3 以设施为巩固,提升生活配套与旅游服务能力56-58
  • 4.3.1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的城镇化57-58
  • 4.3.2 旅游服务设施升级,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58
  • 4.4 以人为建设动力,积极引导农民就地转化58-63
  • 4.4.1 发挥土地的保障作用,优先引导农民就地转移61
  • 4.4.2 推动户籍改革,加快就地转移农民的身份转化61-63
  • 4.4.3 有序引导人.出入,加快旅游相关职业培训63
  • 4.5 本章小结63-65
  • 第五章 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政策建议65-70
  • 5.1 分类分级指导,扩大宣传,形成特色旅游品牌65-66
  • 5.2 把西南山区充足的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建设力量66
  • 5.3 加快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66-67
  • 5.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的山地交通路网67-68
  • 5.5 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加快人才系统的培育68-69
  • 5.6 注重合理开发与保护相结合69-7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6.1 主要结论70
  • 6.2 研究展望70-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77-79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江海学刊;2001年05期

2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孙自强;河南城镇化目标模式及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1年06期

4 任柏强,黄焕文,许经勇;有关城镇化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1年08期

5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1年09期

6 郭上沂;加快四川小城镇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1年01期

7 芮明;浅议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矛盾[J];农村经济;2001年05期

8 林志平;城镇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方经济;2001年09期

9 俞东毅;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强大支撑[J];农业经济;2001年08期

10 俞燕山;制度创新与小城镇的发展[J];改革;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国勇;刘洋;;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骆江玲;;城镇化研究综述[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名通;;加快小城镇建设之我见——以宜章县部分建制镇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何建设;;略谈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方略[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王玉成;;论加快发展广西小城镇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志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建华;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N];农民日报;2005年

2 毛生武;西部城镇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N];人民日报;2002年

3 盛英牛;城镇化凸显大市场 电信业宜早抢先机[N];人民邮电;2000年

4 记者 陈树德;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不容乐观[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执笔 付加升 杨林防;以小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N];安阳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吴新君 实习生 范国兴;我州今年重点发展10个小城镇[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邵灵 本报通讯员 易建华;民资托起南疆农垦小城镇[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班慧丽 朱玛;54%——城镇化达到新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9 李国庆;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大方县城镇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中共锦州市委书记 佟志武;小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繁洪;泰安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杭雪花;发展哲学视阈中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D];苏州大学;2008年

3 靳南;地域环境与小城镇特色关系初探[D];长安大学;2007年

4 杨健;小城镇交通系统方案设计的概念和技术特点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陈永松;河北省迁安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孙国胜;卢龙县城镇管理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蒋翠;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雒明峰;甘肃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高乐全;小城镇职能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博闻;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73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773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a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