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以及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对休闲、旅游等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城乡居民外出旅游度假的机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目的地盲目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雷同、行业内恶性竞争加剧、乡村旅游利益分配不平衡、乡村旅游档次不高以及破坏乡村原有传统文化和生态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本论文在研究对比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研究成果、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乡村旅游的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理论、体验经济理论、旅游地周期理论以及社区参与理论等理论的支撑下,运用文献研究法、调研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研究。详细对临朐县乡村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阐述,概括临朐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定位、空间规划以及发展战略,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市场定位不明确,旅游要素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推广不到位、区域联动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旅游服务不到位、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以及资源环境比较脆弱等方面。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临朐县嵩山旅游区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其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明确对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从临朐县实际出发,针对乡村旅游的下步发展,从规划、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市场定位、坚持科学规划,健全旅游要素、完善基础设施,搞好宣传营销、加强区域合作,优化服务保障、强化人才建设,创新管理模式、鼓励社区参与以及注意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针对性较强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临朐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实践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5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2-14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4-15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5-17
- 1.4.1 研究思路15-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1.5 创新与不足17-18
- 1.5.1 研究创新17
- 1.5.2 不足之处17-18
- 2 乡村旅游内涵及理论基础18-23
- 2.1 乡村旅游定义18-19
- 2.1.1 国外对乡村旅游定义的研究18
- 2.1.2 国内对乡村旅游定义的研究18-19
- 2.1.3 乡村旅游的特征19
- 2.2 理论基础19-23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19-20
-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20
- 2.2.3 体验经济理论20-21
-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1-22
- 2.2.5 社区参与理论22-23
- 3 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及启示23-28
- 3.1 国外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23-24
- 3.2 国内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24-25
- 3.3 国内外乡村旅游经典案例的启示25-28
- 3.3.1 强化政府扶持25-26
- 3.3.2 创新宣传营销26
- 3.3.3 保证旅游质量26-27
- 3.3.4 坚持可持续发展27-28
- 4 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概述28-43
- 4.1 临朐县基本情况28
- 4.2 临朐县乡村旅游资源情况28-30
- 4.3 临朐县乡村旅游产品30-34
- 4.4 临朐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34-36
- 4.5 临朐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36-39
- 4.5.1 发展目标36
- 4.5.2 发展定位36
- 4.5.3 发展空间规划36-38
- 4.5.4 主要措施38-39
- 4.6 典型案例:临朐嵩山旅游区乡村旅游SWOT分析39-43
- 4.6.1 发展优势(Strength)40
- 4.6.2 发展劣势(Weakness)40-41
- 4.6.3 发展机遇(Opportunity)41
- 4.6.4 发展威胁(Threat)41-42
- 4.6.5 嵩山旅游区发展战略42-43
- 5 临朐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43-49
- 5.1 明确市场定位,坚持科学规划43-44
- 5.2 健全旅游要素,完善基础设施44-45
- 5.3 搞好宣传营销,加强区域合作45-46
- 5.4 优化服务保障,强化人才建设46-47
- 5.5 创新管理模式,,鼓励社区参与47-48
- 5.6 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48-49
- 6 结束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表 临朐县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表53-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岩;旅游节庆发展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24期
2 文斌;;创新: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动力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16期
4 黄翔;连建功;;区域标志性旅游节庆定量选择方法及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黄翔;唐楠;;湖北省旅游节庆系统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6 陈平平;吴水田;;对红色旅游节庆若干问题的思考——以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为例[J];农业考古;2007年06期
7 苏静;;四川旅游节庆发展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8 陈民宪;;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现实基础和着力点[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年09期
9 黄沛;王晖;;浅析旅游节庆的标准化[J];江苏商论;2008年11期
10 张宏丽;;节庆、旅游节庆和节庆旅游概念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发秀;;浅谈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黄翔;郎丽;吴娟;;湖北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吴清波;;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余姚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为例[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麻益兵;;“中国畲乡三月三”旅游节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傅文伟;;评析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几个误区[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骆焉名;连好宝;骆焉名;;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市调研旅游市场和价格问题的汇报[A];2002年全省价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健健;;地方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泉;;让延安红色旅游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论延安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民宪;对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陈民宪;对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几点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梅凌峰 记者 黄欢;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举行[N];南昌日报;2010年
4 记者 冼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最受网友喜爱旅游节庆”奖[N];南宁日报;2011年
5 江苏省节庆协会 王洁平;旅游节庆的创新和转型[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本报驻上海记者 张斌;上海 旅游节庆让游客受益[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班若川;旅游节庆要力戒“花架子”[N];中国旅游报;2013年
8 河南记者站 张明灿;新郑州 新旅游 新风采[N];中国旅游报;2001年
9 魏小安;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新发展(上)[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谢峻 寿利宏;专家学者为浙江旅游节庆把脉[N];中国旅游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其元;旅游城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悦明;山东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唐楠;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魏芸;旅游节庆符号营销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任国才;我国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李国平;地方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俞杨俊;旅游节庆策划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成曦;旅游节庆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连建功;中国旅游节庆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淼;我国现代旅游节庆的特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张文姣;吉林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99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79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