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23 18:21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农业大学》 2012年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

朱世桂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日愈强烈,我国进入了更加依靠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我国历史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弊端,如条块分割,农科教分离、科技经济脱节、缺乏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历史的视角来研究探索农业科技体制形成与改革创新方略,为农业科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组织运行机制等的总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体制问题一直是科技界讨论关注的热点。围绕农业科技体制人们在讨论中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体制的弊端、运行障碍及其克服的办法,至于当前科技体制是如何形成、特点如何、体制问题的根源如何产生、国家在构建科技体制过程中有那些经历、受哪些因素影响、产生了哪些启示等,探讨不够全面系统,历史性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也比较零散。农业科技体制一般涉及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内容,本论文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为研究对象,以20世纪这一百年为经度,以各时期科技体制的主要内容为纬度,面对前人较少涉及制度层面的科技体制形成及发展本因研究的缺憾,基于历史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一百年来的变化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将体制百年变迁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并对各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不同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并阐述了国情、政府政策等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一些特点、历史启示,最后提出了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完善发展的战略对策。 第一,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体制萌芽初创时期(1897--1937年)体制化过程与创立情况,得出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近代社会力兴改革变法的政治环境、振兴实业改良传统农业的经济环境、开始重视科技引进西方农学的科学文化氛围下创建产生。来自政府和社会两方面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动力量,以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以设农政,建机构,开展农事试验研究,奠定体制化的组织基础;以组社团,促交流,颁布《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等规章,构建了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农科组织基本框架,在组织管理上逐渐将农业科研管理逐渐从农业生产行政管理中独立出来,组织机构日渐发展,形成我国农业科技体制雏形。 第二,重点描画了1937年以后国统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日占区不同区域农科体制形成及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国统区为了适应战时经济需要,原中央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建立了以工作站为代表的一套农业推广制度,以及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开展科技奖励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初步构建了注重技术试验推广应用的边区农业科技体制,为解放后创建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奠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建设经验。日占区日伪从强化殖民统治出发,优先开展见效快生产上急需的应用性研究,建立了一批农事试验机构,构建了科研计划目标明确、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设施相对配套齐全的日伪农业科技体制,为东北等地解放后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按1949—1957年和1958—1978年两个阶段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农业科技体制重新构建与波动调整的历史内容,分析了组建独立的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县建“四级农科网”等新的农业科教体制形成过程,肯定了在集中型计划管理体制下协作攻关科技组织方式的制度合理性,梳理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整的历程,探讨了农业科技高度集中的计划性管理方式、农科组织体系隶属关系多样、科技体系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历史成因。 第四,全面回顾总结了1978年起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及成效,既反映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引导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成效,又对以科技拨款方式转变为主的科技运行机制改革等政策实施后,基础性、公益性特点的农业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体制改革的矛盾与困惑,进行了客观描述等。 第五,历史地探析了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同国家的科技体制模式及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作用。 第六,运用综合集成等方法,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历史演变特点,和从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发展的影响。最后归纳了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的主要历史经验与启示,分析梳理了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基于历史与现实探讨了未来我国农业科教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战略思路,建议侧重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建立健全多元价值的科技评价制度等,将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提供历史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09
【目录】:

  • 摘要9-12
  • ABSTRACT12-15
  • 绪论15-31
  •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15-18
  • 二、相关研究概述18-23
  • 2.1 科技组织体系方面19-21
  • 2.2 我国科技体制转型与改革政策方面21
  • 2.3 农业科技体制建设、改革建议方面21-23
  • 三、研究理论、方法与资料来源23-29
  • 3.1 相关理论23-26
  • 3.2 研究方法26-27
  • 3.3 资料来源27-29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29
  • 五、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29-31
  • 第一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初创时期(1897—1937)31-67
  • 1.1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创建的历史背景31-34
  • 1.1.1 清末中国社会政治背景31-33
  • 1.1.2 改良传统农业对科技体制化的客观需要33-34
  • 1.2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化萌芽34-45
  • 1.2.1 立农报、兴农学,引进西方农业科技35-37
  • 1.2.2 设农政,建机构,尝试农事试验研究37-43
  • 1.2.3 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前期探索43-45
  • 1.3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的创立45-67
  • 1.3.1 组建专门学术社团,促进农学交流机制46-49
  • 1.3.2 广设农业科研机构,构建农业科技体系49-60
  • 1.3.3 研究与推广结合,探索服务农业生产的科技运行机制60-64
  • 1.3.4 设立奖励制度,培育农学人才激励科技活动64-67
  • 第二章 农业科技体制曲折发展时期(1937—1949)67-103
  • 2.1 国民政府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建67-88
  • 2.1.1 变动频繁的国民政府农业管理机构67-70
  • 2.1.2 国家农业研究机构调整70-74
  • 2.1.3 农业推广与地方农业试验机构调整74-81
  • 2.1.4 大学设立的农业研究推广机构81-82
  • 2.1.5 战时统一合作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82-85
  • 2.1.6 战后民国政府农业科技体制复员重建85-88
  • 2.2 战争期间根据地和解放区农业科技体制88-96
  • 2.2.1 确立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地位88-89
  • 2.2.2 引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89-91
  • 2.2.3 设立边区农科机构组织91-95
  • 2.2.4 边区农业科技体制雏形95-96
  • 2.3 日伪政府农科体制概况96-103
  • 2.3.1 “满铁”名义下日伪政府农科体制由来96-98
  • 2.3.2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98-99
  • 2.2.3 日伪“满洲国”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99-100
  • 2.2.4 日伪侵略华北地区时的农业科研机构及活动100-101
  • 2.2.5 日伪的农业科技体制特点101-103
  • 第三章 当代农业科技体制调整与重构时期(1949—1978)103-139
  • 3.1 新中国农业科技体制重构阶段(1949—1957)103-121
  • 3.1.1 接管重组农业科研机构103-111
  • 3.1.2 组建独立的农业高等院校111-113
  • 3.1.3 筹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113-117
  • 3.1.4 从上至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117-119
  • 3.1.5 适应计划经济的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确立119-121
  • 3.2 农业科技体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121-130
  • 3.2.1 大跃进背景下农业科技机构规模扩张121-124
  • 3.2.2 加强农业高校科研,科研机构精简恢复124-127
  • 3.2.3 农业科技管理独立建制,两级农科组织体系形成127-130
  • 3.3 农业科技体制整顿变化阶段(1966-1978)130-135
  • 3.3.1 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精简和下放130-132
  • 3.3.2 农业科技计划的协作攻关132-133
  • 3.3.3 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建立133-135
  • 3.4 解放三十年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简要分析135-139
  •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时期(1978—2007)139-169
  • 4.1 农业科技体制恢复与改革准备阶段(1978—1985)139-147
  • 4.1.1 农业科研机构的恢复与调整139-142
  • 4.1.2 专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健全142-144
  • 4.1.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准备144-147
  • 4.2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5)147-158
  • 4.2.1 启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147-151
  • 4.2.2 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151-154
  • 4.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体制改革探索154-158
  • 4.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日渐深化阶段(1996—2007)158-169
  • 4.3.1 酝酿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体制改革158-160
  • 4.3.2 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分类改革160-162
  • 4.3.3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成效分析162-165
  • 4.3.4 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165-169
  • 第五章 不同体制模式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发展的影响169-203
  • 5.1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体制模式及其特点169-171
  • 5.1.1 分散多元的美国模式169-170
  • 5.1.2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170-171
  • 5.1.3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日本模式171
  • 5.2 日本模式对我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的影响171-180
  • 5.2.1 后来居上的日本农业科技171-173
  • 5.2.2 取经日本的方式——翻译、留学、考察、聘教员173-177
  • 5.2.3 农业科技体制化过程中取经日本的主要内容177-180
  • 5.3 美国模式对民国时期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180-190
  • 5.3.1 美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形成与特点180-183
  • 5.3.2 民国时期美国对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183-188
  • 5.3.3 仿效美国农业科技体制过程中的历史局限188-190
  • 5.4 苏联模式对我国当代农业科技体制形成的影响190-203
  • 5.4.1 学习苏联的时代背景190-191
  • 5.4.2 考察苏联科学技术和农业科技体制191-193
  • 5.4.3 苏联对我国当时农科体制构建的影响193-203
  •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特点及动因203-231
  • 6.1 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特点203-215
  • 6.1.1 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形成的特点203-205
  • 6.1.2 农业科技组织体系的变化特点205-207
  • 6.1.3 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变化特点207-215
  • 6.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15-231
  • 6.2.1 农业资源禀赋与基本国情的影响216-219
  • 6.2.2 社会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219-223
  • 6.2.3 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223-226
  • 6.2.4 市场需求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影响226-231
  • 第七章 中国未来农业科技体制发展战略的思考231-247
  • 7.1 当前农业科技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32-237
  • 7.1.1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基本状况232-233
  • 7.1.2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问题233-237
  • 7.2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237-241
  • 7.2.1 百年来农业科技体制变迁给我们的几点历史启示237-238
  • 7.2.2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原则确定的三维视角238-240
  • 7.2.3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240-241
  • 7.3 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战略对策241-247
  • 7.3.1 科学设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41-242
  • 7.3.2 强化农业科技管理协同创新机制242-243
  • 7.3.3 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243-244
  • 7.3.4 建立官民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制244
  • 7.3.5 健全多元价值的农业科技评价制度244-247
  • 主要参考文献247-259
  • (一) 历史文献类247-250
  • (二) 专著类250-253
  • (三) 论文类253-256
  • (四) 学位论文类256-257
  • (五) 电子文献类257-259
  • 附录259-271
  • 致谢271-273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等成果情况27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建兰;;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年13期

    2 桑玉丽;;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年03期

    3 隋殿海;;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J];品牌;2015年04期

    4 翁伯琦;张伟利;赵雅静;;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1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莹;钾肥施用量对超高产玉米主要生理特性及茎秆相关特征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志忠;;农科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技体制化建设[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2 吴祖鲲,刘小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及其特点[J];长白学刊;2003年06期

    3 衣保中,郭欣旺;藤田丰八与清末中国西方农学引进[J];东北亚论坛;2004年03期

    4 章楷;;我国近代农业机关的设置和沿革[J];古今农业;1988年01期

    5 魏露苓;饶汕贤;;晚清的农业公司及其对近代化农业科技的实践[J];古今农业;2007年02期

    6 黄季焜,胡瑞法;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7 ;我院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纪念《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10周年[J];广东农业科学;1995年01期

    8 友田清彦,韩健平;19世纪日本对欧美农学的接受——农务官僚的场合[J];古今农业;2003年02期

    9 郑士贵;农业技术商品化的特点与农业科技单位体制改革[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10期

    10 鲍志效;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投资特点及其启迪[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宋敏;[N];光明日报;2012年

    2 蒋建科;[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姝宇;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及政策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2 邵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于爱芝;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4 张银定;我国农业科研体系的制度变迁与科研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包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显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宋超;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夏如兵;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古标仁;论转型时期科技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D];广西大学;2003年

    2 王萍;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政策[D];山东大学;2005年

    3 秦松;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农业行政[D];西南大学;2006年

    4 强百发;中国近代农业引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袁野;新中国集中型科技体制研究(1949-1966)[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潘艳红;;论行政垄断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侯作前;周鲁耀;王伟;;地方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法分析——兼论地方的经济调控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杨善发;;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渊源、流变与当代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郭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模式的立法选择——以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交叉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伍旭中;;劳动力价值理论与中国劳动收入分配公正:一个多层视角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张宏军;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洋;;中苏恩怨的一个缩影——河南焦作中马村竖井建设(1955-1970)[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时红秀;张亦工;;合作定价权:农民如何提高对土地的产权实施能力[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5 龚景春;;瞿秋白与《红楼梦》[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6 张昀京;;科学在中国普及的历史分期探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少安;刘明宇;;农地产权不明晰、物权保护与经济绩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徐志华;茅丽华;;转型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唐清利;;私权与公权界限模糊领域的司法选择[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章于芳;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7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向佳玲;武汉市农民蔬菜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6 张侃;不同类型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陈正坤;我国柑橘出口比较优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钱静芳;江西省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胡柳;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及其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大鹏;刘强;阴卫军;韩金龙;朱彦威;王同燕;阴才;;施钾时期和施钾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张桂花;;钾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赵江涛;李晓峰;李航;徐睿忞;;可溶性糖在高等植物代谢调节中的生理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4 李义钧;王克启;;关于套种玉米倒伏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84年04期

    5 马国胜;薛吉全;张仁和;路海东;邰书静;;氮肥运筹对粮饲兼用玉米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6年10期

    6 翁伯琦;刘荣章;叶菁;雷锦桂;;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机遇·挑战·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郑若良,宋志荣;施肥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J];杂粮作物;2003年04期

    8 杨粉团;方向前;边少锋;孟祥盟;张丽华;谭国波;赵洪祥;闫伟平;;玉米群体及调优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杂粮作物;2008年04期

    9 翁伯琦;张伟利;;生态文明视阈下区域低碳经济与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4年03期

    10 王文颇,李彦生,周印富;玉米倒伏及其影响因素(综述)[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芹;超高产春玉米根冠特性及钾素养分调控效应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曹国军;超高产春玉米氮磷营养特性及养分调控技术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杨虎;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永军;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5 刘强;五种木本植物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外源物质的作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崔金虎;春玉米高产稳产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焦峰;马铃薯氮素吸收分配特性及高效利用生理机制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2年

    8 刘明;深松和施氮与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9 顾莉丽;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10 谢金水;生育后期养分胁迫对水稻衰老进程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国新;;关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志忠;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2 徐曼;论近代留美学生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途径和方法[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3 唐莉,陈水德;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略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李文英;日本农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5 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J];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6 杨秋玲,檀学文;1998—2003年北京市农业政策评价[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蒋国宏;简论毛泽东的农业机械化思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薛宏雨;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算[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9期

    9 曾卫锋;试论如何发挥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J];财贸经济;2000年03期

    10 汤吉军,郭砚莉;“三农”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财贸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宁;舒坤良;杨印生;;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非均一综合评价[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孙鲁威;[N];农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黄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3 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4 沈志忠;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 纪绍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刘佩军;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朱显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蔡立雄;经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D];西北大学;2008年

    9 岳强;农业机械化系统灰色分析及中国式可持续农机教育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邓岩;基于制度均衡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涛;抗战时期大后方农业科技发展分析[D];西北大学;2001年

    2 王胜利;生产方式变革与经济增长[D];河南大学;2002年

    3 彭高旺;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3年

    4 李焕彰;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D];扬州大学;2005年

    5 陈艳文;建国以来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变迁的特点及绩效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张俊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农业改良(1912-1928)[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任朝军;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的农机购置补贴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魏淑甜;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效应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9 谢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赵越;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新立城水库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政策效应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1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1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0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