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视角的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7:32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视角的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多目标优化 适宜性评价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广州市白云区


【摘要】:土地是自然环境演替和人类社会、经济等活动的载体,在人与自然复杂的作用机制下产生了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类型,组成了区域性的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土地利用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一方面因外部环境的干扰而变化,另一方面主导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并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社会需求的无限性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被动变化性,客观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以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从数量和空间结构优化相结合的角度,采用多目标优化模型、累积耗费距离模型、适宜性评价和粒度反推法等,对白云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1)基于“生态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原则提出的综合效益方案,能更好地适应白云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耕地、林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需分别增加面积1147.52hm2、4466.23hm2和1164.29hm2,园地、草地、其他土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应相应减少。(2)对耕地和林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合综合效益方案的结果,判断了地类转换的方式,实现了地类转换的空间精准定位。白云区的用地转换主要受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1000m粒度的生态景观组分结构是白云区生态源地选取的合适参考,白云区有生态源地11个、生态廊道21条和生态节点18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应采取相应的建设措施。(4)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分为数量组合分析、地类转换空间位置的确定和生态系统强化3部分,有机结合了数量与空间结构优化,实现了优化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多目标优化 适宜性评价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广州市白云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5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1-12
  • 1.3.2 国内研究进展12-15
  • 1.3.3 存在问题15
  • 1.4 研究方法15-19
  • 1.4.1 多目标规划模型16
  • 1.4.2 粒度反推法16-17
  • 1.4.3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17-18
  • 1.4.4 用地类型转换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8-19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9-21
  • 1.5.1 研究内容19-20
  • 1.5.2 技术路线20-21
  •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21-25
  • 2.1 概念界定21-22
  • 2.1.1 土地利用结构21
  • 2.1.2 用地结构优化21-22
  • 2.1.3 生态安全22
  • 2.2 相关理论基础22-25
  • 2.2.1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22-23
  •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23
  • 2.2.3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23-25
  • 第3章 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25-31
  • 3.1 研究区概况25-27
  • 3.1.1 自然资源条件25-26
  • 3.1.2 社会经济条件26-27
  •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27-28
  • 3.2.1 数据来源27
  • 3.2.2 数据处理27-28
  • 3.3 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特征分析28-29
  • 3.3.1 林地、耕地及园地及分布极不均衡28-29
  • 3.3.2 城镇用地分布南北差异较大29
  • 3.3.3 水域面积较大,,自然保留地分布较为零星29
  • 3.4 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9-31
  • 3.4.1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严重29
  • 3.4.2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与新增需求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冲突29-30
  • 3.4.3 建设用地增长与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30
  • 3.4.4 生态用地功能整体不强30-31
  • 第4章 基于生态视角的白云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31-43
  • 4.1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31-32
  • 4.1.1 生态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原则31
  • 4.1.2 适宜性和整体性原则31-32
  • 4.1.3 生态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原则32
  • 4.2 变量设置及模型建立32-39
  • 4.2.1 决策变量的设置32-33
  • 4.2.2 建立目标函数33-34
  • 4.2.3 建立约束条件34-39
  • 4.3 最优土地利用数量组成的确定39-43
  • 4.3.1 计算多目标函数下综合效益值39-41
  • 4.3.2 对比各方案确定最优数量结构41-43
  • 第5章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43-68
  • 5.1 地类转换方案43-53
  • 5.1.1 地类转换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43-45
  • 5.1.2 测定指标权重及等级的确定45-47
  • 5.1.3 地类转换适宜性的单指标评价47-50
  • 5.1.4 地类转换空间位置的确定50-53
  • 5.2 白云区土地生态系统的强化53-65
  • 5.2.1 生态源地的选取53-62
  • 5.2.2 生态阻力面的构建62-63
  • 5.2.3 廊道与节点对土地利用空间整体格局的关键性作用63-64
  • 5.2.4 生态廊道的构建64
  • 5.2.5 生态节点的确定64-65
  • 5.3 基于优化方案的讨论65-68
  • 5.3.1 白云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探讨65-67
  • 5.3.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的探讨67-68
  • 第6章 优化白云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及措施68-71
  • 6.1 白云区土地利用优化建议68-69
  • 6.1.1 结合区域自然基础条件,统筹安排各类用地68
  • 6.1.2 切实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68-69
  • 6.1.3 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维持水域环境的自然生态69
  • 6.1.4 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69
  • 6.2 基于优化方案的实现措施69-71
  • 6.2.1 土地规划方案要体现生态环境质量的量化指标69-70
  • 6.2.2 构建以区域为核心的多层次生态网络体系70
  • 6.2.3 利用科技手段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70
  • 6.2.4 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管理,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70-71
  • 结论71-72
  • 参考文献72-76
  • 附录76-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9-80
  • 致谢80-81
  • 附件81


本文编号:1017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017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