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推进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13:03

  本文关键词:推进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河源市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移,随着转移的还有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速度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城镇规模也不断在扩大。怎么样合理的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在城市建设中,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所必须要克服的最为重大的难题。长时间以来,河源市将户籍改革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问题放在突出的地位,从而全面推进河源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快河源市新农村建设,勾勒出了一幅和谐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崭新的画面,使河源市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但农村人口进城后无法解决户口问题和进城农民长时间内一直处于边缘化等很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这就严重影响了河源市城乡的统筹发展,并使河源市的城镇化进程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对这些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现在我国的研究方向上来看,我国对于如何转移河源地区的劳动力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因此,加强对河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也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法相结合,针对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分析,为了深入了解河源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对这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其次转移的速度和数量,最后转移人员的工作范围,生活质量等等。通过这几方面得出的数据,来分析河源市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好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做出总结,并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提出对策建议,探寻有效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河源市
【学位授予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与方法12-14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2-13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13
  • 1.3.3 主要研究方法13-14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4.1 国外相关研究14-15
  • 1.4.2 国内相关研究15-17
  • 1.4.3 文献评述17-18
  • 1.5 可能的创新点18-20
  • 1.5.1 研究对象的创新性18-19
  • 1.5.2 研究方法的新颖性19-20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据20-22
  • 2.1 概念界定20-21
  • 2.1.1 农村劳动力20
  •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20
  • 2.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21
  • 2.2 推拉理论21-22
  • 第三章 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22-26
  • 3.1 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制度建设22-23
  •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向和趋势23
  • 3.3 转移人员的职业分布23-24
  • 3.4 转移人员的基本福利和生存状况24-26
  • 第四章 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原因26-34
  • 4.1 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26-27
  • 4.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性矛盾突出26
  • 4.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市民化进程滞缓26-27
  • 4.1.3 城市社会发展与管理面临新挑战27
  • 4.2 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7-34
  • 4.2.1 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28-29
  • 4.2.2 逐利思想和安土重迁观念并存29-31
  • 4.2.3 转移人员“市民化”能力以及城市接纳能力较弱31-34
  • 第五章 河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34-48
  • 5.1 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工作34-36
  • 5.1.1 建立政策宣传教育责任机制34-35
  • 5.1.2 开拓政策宣传教育新渠道35-36
  • 5.1.3 引导和教育已经转户农民更新观念36
  • 5.2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实效36-38
  • 5.2.1 强化技术技能培训的组织性36-37
  • 5.2.2 提高技术技能培训的针对性37-38
  • 5.3 进一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市民化”配套政策38-43
  • 5.3.1 切实抓好就业服务工作38-39
  • 5.3.2 多渠道改善居住条件39-40
  • 5.3.3 保障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40
  • 5.3.4 积极稳妥解决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40-41
  • 5.3.5 大力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41
  • 5.3.6 完善提高城镇的基础性实施建设41-42
  • 5.3.7 加大制度和政策执行与监督力度42-43
  • 5.3.8 明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法定地位43
  • 5.4 加快推进河源农业农村发展43-48
  • 5.4.1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分类转移43-44
  • 5.4.2 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44-45
  • 5.4.3 大力发展科技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5
  • 5.4.4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45-46
  • 5.4.5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46-4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48-50
  • 6.1 总结48
  • 6.2 展望48-50
  • 致谢50-52
  • 参考文献52-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6-58
  • 附录58-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J];湖南经济;2000年06期

2 李子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4期

3 戴振韬;温州市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8期

4 伍瑛;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归宿[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5 周立新,范龙昌;再议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7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刘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9 晓伟;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3期

10 刘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J];学术界;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徐育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记者 刘长魁;前甸镇五项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抚顺日报;2007年

3 吕晋兴 申腊梅;古县六轮驱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临汾日报;2006年

4 任衍刚 作者为省政协委员;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N];山西政协报;2007年

5 记者 王科岩;托县1万余名农民脱离土地实现转移就业[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6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史保金;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吴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农民日报;2008年

8 李军;新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N];永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智林;市府紧急部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玉溪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周振兴;科区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通辽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如;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10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2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122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4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