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秦巴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地形梯度效应

发布时间:2017-12-09 16:16

  本文关键词:秦巴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地形梯度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地形 生态 地形梯度 地学信息图谱 秦巴山区


【摘要】:自然景观的垂直地带性为区域土地利用的垂直景观格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垂直景观带上土地利用的强度及其变化情况。该文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法等,分析了1989-2010年秦巴山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和图谱信息,揭示地形控制下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和土地转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呈西林东耕分布;1989-2010年间林地减少显著,建设用地增加明显,其中耕地是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来源,林、草地是耕地主要转入来源。2)秦巴山区各生态亚区用地类型差异明显,各生态亚区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也存在差异性。3)秦巴山区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呈东高西低,中高周低的态势;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率稳定少动,增加趋势不明显;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中高周低的态势,整体变化不大。4)水域、建设用地和耕地主要集中在地形起伏度小和坡度小的低地形位,且耕地主要转移为其他两种用地类型,建设用地有向中低地形位分布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集中在地形起伏大、坡度陡的中高地形位,且存在着相互转移演替现象,中低地形位往往是耕地、林地、草地间的相互转换,未来势必加强坡耕地和低山丘陵区林草地的管治工作。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JD840004)
【分类号】:F301.24
【正文快照】: 张静,任志远.秦巴山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地形梯度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4):250-257.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14.033 http://www.tcsae.orgZhang Jing,Ren Zhiyuan.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terrain gradient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in Qinling-B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2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3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4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5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6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7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8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桂芳;黄河中下游过渡区近20年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曹敏;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于开芹;泰安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9 陈峰云;湖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1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271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c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