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模糊逻辑评价与诊断——以武汉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模糊逻辑评价与诊断——以武汉市为例 出处:《中国土地科学》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理论框架,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为城市用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模糊逻辑和因子分解分析。研究结果:2005—2013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以2008和2011年为转折点呈稳步改善态势,土地利用生态效能和土地利用资产价值成为限制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论:(1)从隶属度和障碍度角度看,要保持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须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迅速而明显,表现出显著的转折点;(2)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下,障碍度指标带有可持续性特色,其影响力也较传统要素驱动模式有很大提升,表现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效益的更大制约作用。
[Abstrac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武汉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2015040606010243)
【分类号】:F301.24
【正文快照】: 1引言基于传统的“要素驱动”增长模式,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纷纷涌现[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资源能源的巨大需求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均给城市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4]。中国面临庞大的城市人口和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平,耿继进,李满春,何素芳;基于生命机制概念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建模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4期
2 李怀强;刁秀云;张士征;;聊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4期
3 刘馨;;浅谈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J];中国土地;2006年05期
4 王雷;;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7年11期
5 徐昔保;杨桂山;张建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07期
6 童少君;;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3期
7 王姝;;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伦理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刘畅;;转型期城市土地利用及其内部更新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Z1期
9 欧阳燕红;市场经济下城市土地利用问题[J];国土经济;1997年03期
10 宋启林;21世纪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总体框架思考(上)──《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J];现代城市研究;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东朗;;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的进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刘福恕;;试论新形势下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及规划原则[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文枫;杨庆媛;鲁春阳;;重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用地效益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卫东;;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宁敢;郑新奇;辛颖;吕利娜;邓婧;;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动力模型研究进展[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郭景;;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八个全国“土地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论文集[C];2008年
7 潘润秋;朱小青;;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和对策[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8 敬东;;论非市场失灵对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影响[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王利敏;李淑杰;;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10 高迎春;佟连军;;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太原农业学校 王秋林;浅析城市土地利用[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李用锁;城市土地利用如何挖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3 侯永志 刘云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全面认识和综合防治“空城”现象[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艳;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管治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吴英杰;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大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研发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6 渠爱雪;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7 赵贺;转轨时期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彭文甫;基于RS&GIS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徐昔保;基于GIS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拟与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袁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中国东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江南春雨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文君;城市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变化检测及时空变化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高洪军;日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赵昆;基于RS与GIS的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5 吴一凡;大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卢艳;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马一娇;小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安晓黎;临港产业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需求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9 李成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王峥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9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4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