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杨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它的诞生和发展与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杨凌示范区的诞生源于神圣的国家使命,1997年,国家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旨在依托杨凌雄厚的农科教资源,通过科技的创新、体制的改革,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来示范、辐射和带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乃至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2005年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类园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自此,杨凌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肩负起来两大重要任务和使命。一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依托手段就是农业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二是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整个农业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层面讲,产业示范区解决的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农业园区试点解决的则是我国农业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快杨凌循环经济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试点的典型示范作用,不仅对杨凌地方经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对我国整个农业产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以此作为立论,以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切入,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对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在对杨凌示范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研究的基础上对杨凌示范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认识不到位、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市场引导、完善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策来促进杨凌循环经济发展,以期对杨凌示范区乃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Abstract]:Yang Ling agricultural high-tech industry demonstration area is the only agricultural high-tech industry demonstration area in China. Its birth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birth of Yang Ling demonstration area originates from the sacred national mission. In 1997, the state set up an agricultural high-tech industry demonstration zone. In order to rely on Yang Ling's abundan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demonstrate. Radiation an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In 2005, as the only agricultural park in China, it has been listed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circular economy pilot units. Yang Ling has shouldered two important tasks and miss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One is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monstr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t relies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rive. Secon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to improv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whole agriculture of high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is level. The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area solv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The circular economy agricultural park will solve the problem of high leve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ang Ling circular economy, especially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pilot park.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ypical demonstration role of the pilot projects will not only have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Yang Ling's local economy and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but also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ntire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This paper takes this as an argument, the related theory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s a research,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a gener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Yang Ling demonstration area,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ence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imperfec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are not in place in Yang Ling demonstration area. Th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Finally, it is put forward to increase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rvice of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market. To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Yang Ling circular economy,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Yang Ling demonstration area and eve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尚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文章可做[J];农村百事通;2005年17期
2 李荣生;;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战略意义[J];中国农村科技;2005年12期
3 王姝;浅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农业经济;2005年01期
4 顾永祥,唐才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03期
5 刘家;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05年04期
6 宋亚洲;韩宝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7 李荣生;;中国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中国农村科技;2006年05期
8 张学忙;董利民;;武汉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4期
9 陈忠红;丁金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促进“三大”效益增长[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10 王秀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平;;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2 任丹丹;王宪恩;;基于4R原则的农业循环经济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丁卫建;齐鑫山;;农业循环经济的结构、模式与配套技术[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陈诗波;王超;;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现状分析[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丁卫建;齐鑫山;;农业循环经济的结构、模式与配套技术[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卞丽娜;李继伟;李建国;;农业循环经济与秸秆的综合利用[A];第六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四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表彰大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文集[C];2006年
7 马同富;黄梦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8 董淑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9 刘荣章;曾玉荣;丁中文;翁伯琦;;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李长英;钟卫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文邋李世平;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N];人民日报;2008年
2 黄海燕邋鲍蔓华;宁波市农业局带提案人到现场答复提案[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杨文;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N];东方城乡报;2008年
4 本报通讯员 史春;阜阳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沙洋县委书记 郑中华;创新机制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N];湖北日报;2010年
6 离石区红眼川乡政府 胡名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浅谈[N];吕梁日报;2010年
7 记者 徐和平;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N];湖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惠程华 本报通讯员 王凤君;西开集团 打造农业循环经济新名片[N];甘肃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郭力方;农业循环经济将建激励补偿机制[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通讯员 王政;黄梅农业循环经济释放立体效益[N];湖北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翟绪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李杨;洞庭湖三口地区水资源约束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建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5 毛晓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潮;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艳梅;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缪金狮;山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问题和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安海燕;黑龙江省泰来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郁利燕;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形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龚远星;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法律政策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7 郝志龙;内蒙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8 司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韩芹芹;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与初步应用[D];青岛大学;2007年
10 张永洁;辽宁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8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7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