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安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研究 出处:《西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城镇化,又称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关系随之而相应发生变化的过程。土地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承载。土地如何高效集约利用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的关键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课题。在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外延式扩张,即将城镇周围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使城镇规模得以扩大;二是内涵式提升,即通过对城镇内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改造,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受我国国情及土地管理政策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着很多问题: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实施需要大量用地指标;已批回土地需要征收、供应,各种城市建设项目需要尽快落地,避免土地闲置涉及批而未用土地综合整治以及低效利用土地治理;城镇建成区旧城改造,旧功能区功能转换、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涉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存量土地盘活。本文以西安市为例,系统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在上述三个方面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灵活应用土地管理政策的建议,为西安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支持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Abstract]:Urbanization, also known as urbanization, refers to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to the city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urban scale. L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ization. How to use land efficiently and intensively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affecting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China, the land can be used according to its us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agricultural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re are two main ways of land use. First, the extension expansion, that is, the agricultural land around the town into construction land, so that the scale of the town can be expanded; Second, the connotation of upgrading, that is, through the internal stock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transformatio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affected by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land management polici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land u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projects, infrastructur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s ne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 use indicators; The land that has been granted needs to be expropriated, supplied, and all kinds of urban construction projects should fall to the ground as soon as possible, so as to avoid the idling of the land involved in the 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of the approved but unused land and the treatment of inefficient use of the l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cities and tow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s of old functional areas, the improvement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level involve intensive land use and land inventory. This paper takes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land use in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the suggestions of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land management policy. It make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Xi'an.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F29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报送建设用地备案数据有关要求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4年09期
2 吴先华,齐相贞;江苏省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3 ;细化监管是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必要条件[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1期
4 方先知,何继善;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研究——以湖南为例[J];系统工程;2005年09期
5 焦清;赵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布局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S2期
6 麻战洪;申志军;李慎鹏;唐孜斌;;湖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01期
7 尹庆志;;菏泽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情况调查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4期
8 黄兴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0期
9 李宗华;;武汉市建设用地增长趋势预测及对策分析[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10 ;关于做好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有关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5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贺燕;;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7 李琳;陈松林;邓华灿;;基于分形理论的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福州市为例[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8 陈华;邓传明;狄秀梅;;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查松;张京祥;;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怀志;吴克宁;靳取货;;对区域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探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兴局;长兴鼓励建设用地复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李恩平;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N];经济日报;2004年
3 颜晨;北京第二次土地联席会将为土地政策定调 建设用地在调控重点[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湖南省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禹盛初;建设用地怎样跟踪检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赵黎明;建设用地的置换方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柳尧杰;我市建设用地文章“破题”[N];莱芜日报;2007年
7 冯军 冯国南 俞义;今年建设用地启动指标5595亩[N];宁波日报;2007年
8 记者 黄志军邋通讯员 李欣松;我区去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同比下降11.53%[N];法治快报;2008年
9 魏继禄邋记者 魏有景;加强供后监管 规范建设用地[N];南昌日报;2008年
10 田扬 张继军;滁州市实施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月报制度[N];安徽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煜红;重庆城市建设用地合理供应规模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龙;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红欣;石家庄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姚小薇;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4 刘宗强;山地型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尹菊琴;建设用地增长分析及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何良将;现行建设用地配置模式真的管用吗?[D];浙江大学;2010年
7 宿洪超;吉林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梁发超;省域建设用地扩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敏;澧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郝方方;基于城镇化进程的甘肃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83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8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