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碳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4 05:01

  本文关键词:基于碳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研究 出处:《资源科学》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耕地 固碳功能 碳循环 黄淮海平原


【摘要】:耕地固碳作为陆地主要生态系统固碳的有效补充,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耕地固碳功能研究多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耕地植被、土壤等碳吸收、碳释放以及将耕地看作纯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系统碳平衡,缺乏从土地利用和管理学科角度对耕地固碳功能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区内耕地面积大,耕地利用模式典型。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整个系统碳循环过程,构建了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系统固碳功能研究基本框架,并基于生态学角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相关研究成果,从耕地固碳能力、固碳效率和固碳优势度三个方面对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固碳功能认识,应从自然固碳能力、理想固碳能力、现实固碳能力和区域固碳能力4个层次展开,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能力在各个层级上均表现出正向性;此外,黄淮海平原耕地平均固碳效率为2.5,固碳优势度达到0.85,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在本区域具有不可忽视以及区域内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本区域应该作为耕地的重要功能进行显化。本研究不仅可为耕地生态功能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考点,也为提升耕地的生态效益、缓解气候变化以及耕地生态补偿方面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Abstract]:Farm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ma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the current farm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research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 of cultivated land vegetati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release and carbon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 will be regarded as pur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the lack of and manageme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function of farmland system described and studied. In Huanghuaihai Plain as an important grain producing area Chinese, the area of arable land area, land use pattern. The typical research area in Huang Huai Hai Pl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use system point of view, the carbon cycle process of the whol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the system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research framework, an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arable l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advantage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of arable land in the proces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from natural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launched 4 level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and regional realities,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cultivated land at every level are positive; in addition, cultivated land average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was 2.5, carbon dominance reached 0.85,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can not be ignored and other 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 can not be replaced in this area, in this region should be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manifest.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to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but also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 and support.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泰安市国土资源局;
【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06B01)
【分类号】:S181;F323.211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洪涛;崔丽娟;栾军伟;李胜男;马琼芳;;湿地固碳功能与潜力[J];世界林业研究;2011年06期

2 肖厚军;秦松;何佳芳;范成五;;贵州主要作物固碳现状和潜力估算[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年02期

3 高明月;宁虎森;杨新成;卢筱莉;任耀忠;郭靖;;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固碳效益估算[J];南方农业学报;2012年03期

4 李忠;树种和林龄与森林固碳作用的关系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1999年01期

5 潘根兴;周萍;李恋卿;张旭辉;;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7年02期

6 范九生;郑芷青;;广州市“万亩果园”固碳制氧生态价值的估算[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黎玉才;;森林固碳,缓解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J];林业与生态;2011年06期

8 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郑国侠;杨宇峰;;中国近海生物固碳强度与潜力[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9 闫德仁;闫婷;;内蒙古森林固碳动态变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10 李珂;张洪勋;;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作用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闫德仁;;内蒙古森林固碳动态变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丽勉;秦俊;高凯;黄娟;胡永红;;室内植物的固碳放氧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芮雯奕;李玉娥;路明;张卫建;;保护性耕作下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效应估算及其政府补贴策略[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5 ;第11章 森林的固碳功能与全球温暖化[A];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C];2002年

6 徐明岗;张文菊;张会民;段英华;丛日环;;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固碳与增产协同效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吴南;王雪岚;;城市规划中的减碳和固碳策略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长青;近50年森林固碳量呈增加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刘飞 郭鹏;我国探索土壤固碳途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铁铮 吴江梅;固碳:加拿大林业的新目标[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战金成 宁振国;棕壤固碳机制试验研究助力碳减排[N];中国矿业报;2010年

5 首席记者 乔雪峰;我区森林固碳功能 全国排名第三[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6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 实习生 吴琼;在危机中寻找契机[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记者 晓勇 实习生 韩嘉;我区固碳资源价值超300亿[N];西藏日报(汉);2013年

8 通讯员 贾庆宇 何军;沈阳大气所科研项目获自然基金资助[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记者 吴清泉;我省生物固碳项目获法国开发署贷款[N];云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赵侠;陕西植被固碳量10年增长15%[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芮雯奕;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郑国侠;南黄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与污染物胁迫下海水碳源/汇格局的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4 张治军;广西造林再造林固碳成本效益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李刚;中国南海浮游植物光合固碳与阳光紫外辐射关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6 于洋;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人工防护林固碳功能[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7 孙文娟;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蕾;黄河口湿地芦苇生物量与固碳量高分辨率遥感估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党珍珍;黄土高原人工与天然植被恢复下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机理[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超;陕西省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及潜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高小龙;有机物料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固碳特征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金梦;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有机蔬菜病害预测模型及固碳量估算模型[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郑中华;上海绿化树种固碳耗水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娇;浙北地区平原绿化30个树种光合固碳特征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董延梅;杭州花港观鱼公园57种园林树木固碳效益测算及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9 于海春;内蒙古退化土地人工林固碳增汇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伟峰;基于FORECAST模型的楠木人工林固碳量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22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22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