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渭河下游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减灾措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
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桑京京
【摘要】:自然灾害是贯穿于整个地球历史的事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多的国家。在中国的历史上,历来水灾频繁。 在约2000年的历史时期,渭河下游地区一度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渭河下游地区作为玉玺之地,史料记载十分丰富。同时,在当前全球气候多变的情况下,认识和了解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对渭河下游地区在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通过历史文献法与实地访谈调查法相结合、图表和地图表现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借助丰富翔实的洪涝灾害文献记载,对渭河下游公元前308年至1949年的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时间序列、空间分布规律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原因和防灾减灾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主要结果为: 1.根据等级序列,对渭河下游唐代至明代和清代到民国1949年这两段时期的洪涝灾害进行逐年等级划分得出: 渭河下游自618年到1644年期间,洪涝灾害大多属于二级灾害,一级灾害也较多发生, 三、四级灾害发生较少。 渭河下游自1644年到1949年期间,洪涝灾害大多属于二级灾害,一、三级灾害发生较少,四级灾害发生最少。 2.根据洪涝灾害在各个世纪出现的次数和变化规律,将渭河下游公元前308年到1949年的洪涝灾害演变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少灾时期:前4-6世纪,早期灾害记录较少,灾害发生的周期也不明显。 波动时期:7~13世纪。其中7-8世纪洪涝灾害次数增加,但8-13世纪灾害次数较之前在不断减少。 多灾时期:14~20世纪上半叶,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大幅度增加。 3.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季节变化规律: 本文对渭河下游公元前308年至1949年以来的洪涝灾害发生的季节统计得出,此段时期渭河下游流域夏季和秋季洪涝灾害发生比较多;其次为春灾和夏秋连灾;春夏连灾较少;冬灾和春夏秋连灾最少。 本文对渭河下游各县市洪涝灾害统计得出:主要发生在夏季,秋季发生次数也较多,春灾和夏秋连灾较少发生。夏季洪涝灾害发生较多的县市有华阴、华县和大荔。秋季较多的为华县。 4.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 从渭河下游流域示意图可以看出:较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渭河入黄河两岸的华县华阴以及渭河入黄河处支流洛河两岸的大荔三县市;其次是渭河主流下游两岸的县市也较易形成灾害;距离渭河下游较远的县市均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较小。 5.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洪涝灾害发生会直接使农作物受损以及农田被淹,中灾对农作物和农田的破坏力较小,但是重灾和大灾可将农作物全部淹没,农田的被淹面积也急剧增加。 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三级四级洪涝灾害的发生本身就可以直接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而洪涝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饥荒同样可以造成人口大规模的死亡,由洪涝灾害和次生饥荒引起的瘟疫再一次威胁到人民的生活健康导致死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渭河下游历史时期发生的洪涝灾害使得劳动力的大量减少必然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耕地的荒废对于劳动力减少的农业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但受灾后灾荒性移民不仅缓解了受灾地区的救灾赈济压力,为迁入地区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也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损和被淹直接导致了农作物减产,引发饥荒。饥荒,是造成历史上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对都城选址与迁都的影响:气候变化造成的洪涝灾害,常常造成农业歉收,引发战乱和民族迁移;严重的洪涝灾害,也会摧毁建筑物和城市,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6.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低温期及气候波动时期洪涝灾害发生比较频繁。渭河下游,地形作用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渭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和年际变化强烈,是造成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人类盲目开垦和滥砍滥伐,使得生态系统失衡,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7.渭河下游历史时期防洪减灾措施为: 兴修水利工程是治理水害的前提条件,所以兴修水利工程防治水害被认为是减灾防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英杰;查小春;;渭河下游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减灾措施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5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田;;明前期北方灾荒与乡村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特大洪水与环境演变[J];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3 姚平;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李晓刚;;北洛河中游黄陵洛川段全新世古洪水研究[J];地理学报;2008年11期
4 顾静;赵景波;周杰;张佑印;;泾洛河流域元代干旱灾害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5 任振球;;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生的一次自然灾害异常期[J];大自然探索;1984年04期
6 徐道一;李树菁;高建国;;明清宇宙期[J];大自然探索;1984年04期
7 阎守诚;;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农民起义[J];共产党员;2009年06期
8 周晓红;赵景波;;关中地区1500年来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2期
9 张琼华,赵景波;渭河流域洪水灾害关键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研究;2005年04期
10 殷淑燕;黄春长;仇立慧;贾耀锋;;历史时期关中平原水旱灾害与城市发展[J];干旱区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谢辉;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振武;渭河下游洪水演进数值模拟及防洪减灾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陈亚萍;渭河陕西段水体污染评价及控制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燕;古代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迁移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靖;基于GIS的渭河下游水质模拟及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蔡文娟;历史时期以来关中地区寒冻灾害与寒冷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雯;历史时期青海地区自然灾害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雷静;新疆历史灾害与区域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佳楠;历史时期陕甘宁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贺根民;;《四库全书》不收《聊斋志异》考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欧阳跃峰;王军;;新式学堂与清末革命——以徐锡麟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8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9 穆键;;《皖政辑要》所见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梁诸英;杨虎;;明清以来皖南圩田发展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满洲;;第四纪全新世中期中原气候环境的特征[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2 ;Review on Holocene Paleoflood Research Methods and Indexes[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3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4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5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路晶芳;向树元;江尚松;;晚更新世以来雅鲁藏布江中游环境变迁[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郭正堂;侯甬坚;;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巴雅尔塔;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花期物候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茗;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军苗;小兴安岭汤洪岭雨养型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3 赵景波;王娜;龙腾文;;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3期
4 方修琦;叶瑜;曾早早;;极端气候事件-移民开垦-政策管理的互动——1661~1680年东北移民开垦对华北水旱灾的异地响应[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7期
5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6 向华龙,沈珠江;渭河下游渭南入黄段的防汛抗洪——兼论应废弃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J];科技导报;2004年02期
7 李鑫;欧名豪;;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影响[J];经济地理;2012年11期
8 宋志军;朱战强;;北京城郊农业区城乡一体化的演变和评价[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9 王春乙;王石立;霍治国;郭建平;李君;;近10年来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气象学报;2005年05期
10 靳润成,李友东,马振兴;从关中地区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地理背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佳楠;历史时期陕甘宁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琦,王腾蛟,汪芝寿,杨恒仁,孙建平,秦晓光,杨光,张芳,訾秀华,周宗民;冻害冷害对淮北市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2 王铮,李山,蔡砥,刘扬,吴兵,王莹,郑一萍,陈建国,黎华群;SARS流行期的气候学尺度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3 刘燕;李佩成;;渭河流域陕西段的生态安全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4 王宁练,姚檀栋;冰芯对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5 马晓波,施雅风,沈永平,杨保;西北地区近代及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6 赵引娟,钟巍,薛积彬,彭晓莹;“Dark Ages”冷事件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7 卜风贤;朱磊;;先秦时期西北地区灾荒资料研究[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8 许学工,林辉平,付在毅,布仁仓;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9 毛小苓,倪晋仁;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朱耀廷;定都与迁都——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文华;汉代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叶金玉;基于GIS的闽江流域洪灾风险分析与区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守平;明代哈密地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李高娃;明代哈密诸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5 严伏朝;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防洪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赵振武;渭河下游洪水演进数值模拟及防洪减灾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陈亚萍;渭河陕西段水体污染评价及控制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周淑芸;论明朝对西北边境的经略[D];宁夏大学;2005年
9 张念强;基于GIS的鄱阳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D];南昌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金花,宛良宇;人类活动与武汉市洪涝灾害[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0年04期
2 郑本暖,聂碧娟;福建历史上的洪涝灾害与水土保持[J];福建水土保持;2002年03期
3 成自勇 ,杨具瑞;甘肃农业洪涝灾害成因及减灾措施研究[J];中国减灾;2002年02期
4 奕新;湖南洪涝灾害救灾演练的启示[J];中国减灾;2003年04期
5 ;09年我国防汛抗旱减灾成效显著[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05期
6 李严萍;雷新玉;黄丽玫;;宜州市30年来洪涝灾害灾情特征分析[J];广西农学报;2010年02期
7 钱盘金,姚静华,李绍南;洪涝灾害中的环境监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2年01期
8 王前忠,沈秋兴;1991年皖苏洪涝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兼论流域综合治理与现代集约持续农业[J];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04期
9 虞震东;;宇宙线环境异常增强与我国洪涝灾害的关系[J];中国减灾;1992年03期
10 李红桃 ,马惊涛;洪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及对策[J];水利天地;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保生;张建萍;黄淑娥;;鄱阳湖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与洪涝[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何草青;郭洪权;;桂西北2008年6月洪涝灾害与思索[A];2008年滇黔桂三省区七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C];2008年
3 缪安存;缪安治;;2000年前中国重大灾害的综合预测[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伍慧群;;浅析上杭县洪涝灾害及防洪减灾对策思路[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远芳;;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时空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杨春侠;杨伟军;卜乐奇;;洪涝灾害损伤结构可靠度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7 欧阳兵;;四川省关于“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研究结果[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4卷[C];2004年
8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活动与洪涝灾害关系及综合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孙宁海;尹正平;;山东省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措施[A];山东省2004年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张丽娟;姬鸿丽;高鸿飞;郭铭博;袁鹏飞;陈红霞;聂玉梅;;洛阳两次洪涝灾害天气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怡文 张登海;[N];云南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伟 周玉洁 实习生 江玮;[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李相文 练建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4 记者 文毅;[N];广元日报;2010年
5 记者 邹密;[N];重庆日报;2009年
6 记者 俞艳婷 通讯员 王思一;[N];嘉兴日报;2010年
7 曹涤环;[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8 记者 李晓萌 实习生 李赟;[N];长江日报;2010年
9 沈国舫 著名林学家 院士;[N];黄河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斌;[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玮;洪涝灾害的经济影响与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2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卓玮;洪涝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支持业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兆坤;洪涝灾害下电力损失及停电经济影响的综合评估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李宏;基于国民财富损失控制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叶宏;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张振国;城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京京;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宇;山地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3 叶正伟;重庆市洪涝灾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玉翠;资本约束下的洪涝灾害的经济评估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田立中;沂沭河流域1000年来的洪涝灾害及其气候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袁学武;我国洪涝灾害事件卫生应急管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7 敬建军;陆军师参加洪涝灾害救援时的卫勤保障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8 樊勇;基于承灾极限原理的洪涝灾害评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卢悉早;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彭爱华;闽江流域洪涝灾害链分析及其景观生态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渭河下游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减灾措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