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进贤县土地整治绩效评价

发布时间:2018-01-18 06:01

  本文关键词:进贤县土地整治绩效评价 出处:《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整治 绩效评价 进贤县


【摘要】: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用地迅速扩张开来,农村建设用也表现出的“人多地少”的形势,这些使得耕地保护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在保障发展建设用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多重压力之下,各界都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自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开展以来,土地整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保护中所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这也使得土地整治愈发受到国家重视,继而成为解决上述困境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土地整治方面的研究探索仍处于起步的阶段,理论研究方面还有许多急待完善。在土地整治活动中,人们过多把目光投向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和项目施工这些基础阶段,对于绩效评价方面关注不足。已开展的评价主要是对土地整治单一绩效研究的,系统性绩效评价理论在土地整治项目应用中略为少见。单一的从土地整治后效益并不能完整、直观的反应出项目的实际效果。因此,对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要同等重视。系统、综合、全面是土地整治的特点,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不应该仅仅看重产生的效益,还应该对效益产生的过程加以分析。土地整治绩效的过程和结果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土地整治的管理和实施绩效是土地整治的动力,也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进贤县2011年16个己经实施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为范例,开展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绩效评价的研究内容,从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着手,然后在这三个方面,包括管理绩效、实施绩效和效益绩效内容,选定16个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建立起一套适用于进贤县县域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等级标准。经过绩效评价后,其中七里乡七里村等6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优,文港镇长塘村等6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中,其余的土地整治项目为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土地整治绩效的综合性,客观的反映了绩效结果,为县域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 land use, rural construction also shows the situation of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 These mak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face an awkward situation. Under the pressure of ens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realizing the objectiv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ll walks of life are actively seeking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Since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land renovation, the role of land reclamation in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has been obvious to all. This also makes the land managem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n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above difficulties. The research on land regulation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In the field of land regulatio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basic stages of land regul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re i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mainly on the single performance study of land regulation. The theory of systemat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ra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nd regulation project. The benefit after land regulation is not complete and can reflect the actual effect of the project intuitively. We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regulation. To carry out the land regulation work,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benefits generated.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land regulation performance are unified and indivisible. The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 of land regul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land regulation. It is also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promote its benig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16 demonstration projects of rural land improvement that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Jinxian County in 2011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land renovation projec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om the evaluation methods,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then in these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mplementation performance and benefit performance content. Select 16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set up a set of indicators suitable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Jinxian County land improvement, and use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And on this basis determined the land improv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level standard. Aft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Qili Township Qili Village and other 6 villages of land improvement projects are excell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 method adopted can reflect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land regulation well in 6 villages such as Changtang Village of Wengang Town.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results of performance, for the county land improv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ork has a certain demonstration role.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会;;统筹规划 综合协调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对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J];吉林农业;2010年07期

2 王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J];国土资源;2010年06期

3 张佳;杨荣利;;开展土地整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辽宁经济;2010年11期

4 刘彦随;;农村土地整治要让农民受益[J];西部大开发;2010年12期

5 杨军利;;全区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工作推进会召开[J];西部资源;2010年06期

6 李庆强;;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程序设计[J];中国土地;2011年06期

7 曲欣;施振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07期

8 郧文聚;宇振荣;;生态文明:土地整治的新目标[J];中国土地;2011年09期

9 朱勋兵;阳利永;;农村土地整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10 郧文聚;;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勇;;浅谈农村土地整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少帅;;关于土地整治市场化的思考[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何春阳;杨洋;贾克敬;;关于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思考[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宁涛;杨庆媛;苏康传;李小广;王晓蒙;;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存在问题及对策——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傅振光;;浅谈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几个问题的认识[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林超;;土地整治部门协调机制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童陆亿;马丽;胡守庚;;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土地整治思考[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郭金辉;;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高世昌;;关于土地整治权属调整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傅华;;土地整治——让农村生活更美好[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派记者邓杰;李小三委员: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N];光华时报;2010年

2 胡爱瑜;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N];黄山日报;2010年

3 记者 胡海燕 特约记者 何宏祥;农村土地整治应确保农民受益[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刘彦随;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N];陕西日报;2010年

5 记者 桂运安;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全面实施[N];安徽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鹤林;贵州:土地整治大项目竞争立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7 王建 陈明 记者 谭迎春;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全面实施[N];黑龙江日报;2011年

8 王建 陈明 首席记者 邱丽娜;我省农村土地整治步入重要阶段[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9 陈龚清;闽台土地整治与水土保持座谈会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10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于莎燕;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长江;农村土地整治权属调整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刘雪冉;土地整治中承包田块的调整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3 石峡;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魏洪斌;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陈荣蓉;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D];西南大学;2012年

6 孟展;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李晨;土地整治规划尺度差异及统筹协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1439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39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b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