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一个分析框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1-20 10:42

  本文关键词: 农地产权 结构细分 分析框架 三权分置 出处:《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bdivision of land ownership struc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nges and reforms of farm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land owner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market has been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land ownership change affec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land "three rights division" are lack of deep and logical discussion on the subdivis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ownership structure. We can define the subdivision of land ownership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 of interest, and then divide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three rights of farmland use right, farmland income right and farmland disposition right. Then. Firstly,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rent dissipation, market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subdivision, we can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land ownership changes present structural subdivision characteristics.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exclusion from the state and other subjects such as the degree of intervention changes and this change through th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n affect the internal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y content of "three rights division" and the subdivision of land ownership stru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ow to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three rights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分类号】:F321.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核心议题是将农地的诸项权利在农户与非农户等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配置与优化(周其仁,2004)。改革开放以来,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在以农户为核心主体的配置过程中先表现为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然后才是涉及流转等农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开龙,李兴江;我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研究回顾与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黄中文,刘青宇;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简评[J];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20期

3 赵淑华;黑龙江省农地产权制度的特征与实现方式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4 韩涛;;论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产权制度变迁[J];长江论坛;2005年06期

5 张秀英;;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生产力研究;2006年03期

6 潘丽萍;;创新农地产权制度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7 赵紫玉;;构建我国农地产权“三权分离”模式——对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设想[J];国土资源;2006年09期

8 吴玲;梁学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覃美英;程启智;;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04期

10 王翠英;;试论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实际效应[J];理论导刊;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于金富;;完善农业经营制度关键在于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2 丁长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思考[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志华;茅丽华;;转型期中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温锐;陈胜祥;杨丽琼;;“十五”时期以来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史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叶东蕾;;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田坚坚;;农业产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探讨[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张期陈;;政府意志与征地利益冲突——基于农地产权制度的视角[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湃;张安录;;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浅析[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9 程芳;;《资本论》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A];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楚军;北京农地产权制度基础夯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敏;确权收官在即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酝酿突破[N];中国证券报;2012年

3 何传新;探索构建合理的农地产权制度[N];农民日报;2004年

4 彭巨水;法人财产权制度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刘远翔;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事关三农大计[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6 山东省郓城县国土资源局 王慧君 李葵云;关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N];今日信息报;2008年

7 王振坡 王丽艳;日本农地产权制度变革对中国的启示[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8 张新光;应恢复复合型农地产权制度[N];农民日报;2004年

9 肖万春;加强有利于农民发展的制度建设[N];中国信息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刘波;“三权分离”,警惕耕地“非农化”[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财贵;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3 郭新力;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臧得顺;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陶银球;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赵德起;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的经济学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7 王安春;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明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9 杨进;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10 贾雪池;转轨时期中俄农地产权制度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保障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何琼;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王敏燕;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张欣;我国当前的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鹏伟;当代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赵彩云;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松华;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8 鲍巍;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国娟;现阶段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于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47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47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d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