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9 03:55

  本文关键词: 河南省 农村信息化 指标体系 变异系数 出处:《河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0世纪末期至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发展程度。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可以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如何更好更快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阶段河南省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河南省在农村信息基础建设、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不仅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加,而且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信息化的评价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则没有较多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研究结果,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进而分析和评价了对河南省各个地市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这样有助于促进各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其农村信息化水平。本文根据河南省的现状和评价体系构建的若干原则,构建了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5个一级指标,以及15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人均农村投递线路长度、农村居民互联网用户比重、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农村居民移动电话用户比重、农村居民固定电话用户比重、农村居民电视机拥有量、高中以上受教育人员比重、信息技术从业人员比重、政府信息技术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政府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人均图书馆藏书量、户均订阅报刊期刊数量、市县级农业信息网站数量。利用构建的指标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18个地市农村信息化水平做出了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分析。得出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值和地区排名,并用Moran’s I指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进行了空间差异的分析。研究表明:河南省郑州、洛阳、焦作、济源的农村信息化水平属于H-H型,即自身的农村信息化水平程度高,周边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周口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属于L-L型,说明周口的农村信息化水平程度较低,周边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也较低。从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来看,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依次降低的趋势。总体来看,虽然河南省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较晚,但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正在飞速的发展,郑州、洛阳等地市的农村信息化水平发展较高,并能够带动周边地市的发展。商丘、驻马店等地市的农村信息化水平还偏低,各个地市在发展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开封市在信息化应用现状方面发展较好,但在信息化人才、信息资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应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和推广更多的农村信息网站。三门峡市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资源方面发展较好,但信息化应用现状较为落后,应在普及网络和移动设备等方面加大力度。因此要针对各地市在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不同的问题来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Abstract]:In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 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 The level of rural information in rural areas is relatively low , and the level of rural information in Zhoukou area is relatively low . The rural information level in Zhoukou area is relatively low , and the rural information level in Zhoukou area is relatively low .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全新;创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新探索——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2 王广信;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力作——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评价体系研究》[J];理论学习;2005年04期

3 周晓宏;王小毅;谢荷锋;;区域软实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4 山东省工商局课题组;;基层工商所工作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0年07期

5 吴雷;关卓轶;王晓红;;基于信息计量学的学术表现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41期

6 刘军琦;;企业高级管理者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2009年03期

7 曾瑞;王英彦;;面向区域发展特色的高职创业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02期

8 庄锴;张晓阳;;品牌营销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27期

9 漆先望;程亨丽;崔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四川省情;2007年12期

10 阮班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燕;;疼痛评价体系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创新评价体系研究[A];优化学术环境 促进学术繁荣——全国社科联工作会议主题发言文集[C];2010年

3 李宁;刘金祥;;北京市能源消耗统计评价体系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丁X;唐焕文;;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铁鹰;;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湖北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义宝厚;高建军;李占福;许之前;倪宝新;张进;李志祥;马靖;金道平;崔瞳;公祥新;;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和实践[A];2012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下)[C];2013年

7 张亚平;左玉辉;;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8 胡春辉;刘晓东;;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及其评价体系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孙宏才;徐关尧;何晓晖;田平;;基于ANP的舟桥装备高流速适应性评价体系研究[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魏云;李佐军;;中国园区转型发展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研究[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胡进军;深圳:《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结题评审获好评[N];中华建筑报;2007年

2 龙昊;中国和谐中小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揭晓[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肖云 卢燕娟 李然;新农村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N];农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栾金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鹏飞;电厂节能改造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苗睿;河南省农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刘婷;老港城市化改造中交通系统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李金云;节能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国辉;大连市街道行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潘文君;福建省农村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7 刘阿梅;中国FMCG制造商与零售商关系与合作评价体系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8 吴琪;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曾婷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谭异初;长株潭综改区信用环境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2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472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