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多维贫困

发布时间:2018-02-25 07:17

  本文关键词: 社会网络 非正规金融 多维贫困 中介效应 出处:《财经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多维贫困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现实背景,通过构建农户多维贫困的评价体系,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多维贫困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可以显著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且对中间层次多维贫困的农户减贫效果更大。(2)社会网络对农户的非正规金融借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社会网络可以通过影响农户非正规金融借贷,缓解贫困农户的融资约束进而改善农户的多维贫困,即改善多维贫困实现精准扶贫或脱贫遵循"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农户多维贫困"的作用机制。这意味着社会网络实际上成为了农户借贷过程中的一种"隐性抵押",农户以此获得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进而改善多维贫困实现脱贫。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network empirically b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farmers and using the data of Chinese household tracking survey in 2014 (CFPSS). The mechanism between informal finance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farmers and its intermediary effect.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ocial network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farmers, and the effect of poverty reduction on the middle level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farmer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middle-leve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farmers. Social network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informal financial lending of farmers. To alleviate the financial constraints of poor farmers and then to improve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of farmers, that is, to improv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to achiev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or poverty eradication, to follow the "social network" 鈫扞nformal finance. 鈫扵his means that the social network has actually become a kind of "recessive mortgage" in the process of farmers' borrowing and lending, so that farmers can obtain financial support from informal finance and then improv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to achieve poverty eradication.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32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A790121)
【分类号】:F3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帅;毕洁颖;;农村人口动态多维贫困:状态持续与转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2期

2 张宁;张兵;;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户内部收入差距与贫困[J];经济科学;2015年01期

3 郭云南;张晋华;黄夏岚;;社会网络的概念、测度及其影响: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4 王春超;叶琴;;中国农民工多维贫困的演进——基于收入与教育维度的考察[J];经济研究;2014年12期

5 高远东;张卫国;;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6 胡金焱;张博;;社会网络、民间融资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城乡差异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4年10期

7 周晔馨;叶静怡;;社会资本在减轻农村贫困中的作用: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J];南方经济;2014年07期

8 张全红;周强;;中国多维贫困的测度及分解:1989~2009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06期

9 郭云南;姚洋;Jeremy Foltz;;宗族网络与村庄收入分配[J];管理世界;2014年01期

10 苏静;胡宗义;唐李伟;肖攀;;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与地区差异——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燕芝;张子豪;;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多维贫困[J];财经研究;2017年03期

2 何仁伟;李光勤;刘运伟;李立娜;方方;;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2期

3 谭燕芝;张子豪;眭张媛;;非正规金融能否促进农户脱贫——基于CFPS 2012年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年02期

4 李燕;;西宁市城东区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17年02期

5 金丽馥;陈欣;;基于流动性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异质知识扩散与提升策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6 陈亮;陶冶;;中国农村二元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再考察——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年01期

7 张建;冯淑怡;诸培新;;政府干预农地流转市场会加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吗?——基于江苏省四个县的调研[J];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01期

8 李新春;潮海晨;叶文平;;创业融资担保的社会支持机制[J];管理学报;2017年01期

9 华语音;周洋;余静文;;“新常态”下的农村家庭创业之激励——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10 陈烨烽;王艳慧;王小林;;中国贫困村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16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略;毛谦谦;余劲;;基于风险与机会视角的贫困再定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12期

2 高帅;;社会地位、收入与多维贫困的动态演变——基于能力剥夺视角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3 王春超;叶琴;;中国农民工多维贫困的演进——基于收入与教育维度的考察[J];经济研究;2014年12期

4 张龙耀;张海宁;;金融约束与家庭创业——中国的城乡差异[J];金融研究;2013年09期

5 郭云南;张琳弋;姚洋;;宗族网络、融资与农民自主创业[J];金融研究;2013年09期

6 万广华;刘飞;章元;;资产视角下的贫困脆弱性分解: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04期

7 陈飞;卢建词;;收入增长与分配结构扭曲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8 苏静;胡宗义;唐李伟;;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非线性研究——基于PSTR模型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01期

9 郭云南;姚洋;Jeremy Foltz;;宗族网络与村庄收入分配[J];管理世界;2014年01期

10 袁方;史清华;;不平等之再检验: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与农民工福利[J];管理世界;201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强身,周艳;金融制度扭曲下的非正规金融变迁与趋势探讨——基于温州地区的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6期

2 王江,程红萍;非正规金融利率形成的因素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胡金焱;孟庆平;;非正规金融活动:国际经验及启示[J];改革;2005年09期

4 余振武;非正规金融的成因及政策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胡金焱,卢立香;中国非正规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5年09期

6 龚明华,王剑;非正规金融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9期

7 梁小红;非正规金融与越南中小企业融资[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吕伟;;关于民间非正规金融的若干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左臣明;;我国非正规金融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胡金焱;李永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比较成本优势与制度互补[J];东岳论丛;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高明;刘玉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机制、效率与实证挑战[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陈蔚;巩秀龙;;非正规金融利率定价模型——基于中国民间分割市场的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岩;卢颖;;日本非正规金融中介——互助会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顾海峰;蔡四平;;规范我国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A];转型·创新·改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12年

5 卓凯;;非正规金融、企业家甄别与制度变迁:理论与经验[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郭晔;俞哲;;正规金融或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偏好的实证调查[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周林洁;合理促进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4年

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沈明高;金融是一种权力而不是枷锁[N];证券日报;2005年

3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 徐 忠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沈明高;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可相互补充[N];证券日报;2005年

4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彭兴韵;非正规金融不应受到歧视[N];中国证券报;2004年

5 郭茹;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共生互补[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农宣;农工党成都市委建议应成立非正规金融机构[N];四川政协报;2008年

7 ;让非正规金融回归正规轨道[N];发展导报;2003年

8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 李靖;引导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的最佳途径[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晓萃;非正规金融:走在乡间的小路上[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10 资深财经人士 新平;对非正规金融多一点关爱[N];上海证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车丽华;我国非正规金融规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穆林;中国西部地区非正规金融发展:模式选择、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D];西北大学;2009年

3 王劲松;非正规金融市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卓凯;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杨兆廷;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的路径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6 张风科;非正规金融视角下的地摊银行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苗;论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的演变[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傅振;基于契约分析的非正规金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郑立立;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及其规制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4 邱伟;论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的融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陈展;非正规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非正规金融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郑双;西藏非正规金融发展政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2年

8 高晨;非正规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9 汤芳桦;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王志红;非正规金融融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33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33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