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因子耐受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本文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土地利用规划 生态因子耐受度 连云港 出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对于维护基本生态安全、实现土地综合协调利用与保护、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应用土地利用生态因子耐受度测算了具体生态限制因子的耐受度值,据此划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结果表明:连云港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共计489.67km2,该区域包括了地形地势、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水质与水文条件等所有生态限制因子类型。该文研究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和限制作用,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划定的需要,并可为其他城市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提供借鉴。
[Abstract]:The delineation of ecological red line of land use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basic ecological security, realize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land, and ensure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Lianyunga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goal of land use planning, the tolerance degree of specific ecological restriction factors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tolerance degree of land use ecological factors. Based on this, the red lin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is determ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d lin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Lianyungang study area is 489.67 km2, which includes topography, geological hazard and biodiversity. Water quality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all types of ecological limiting factors. The method of this paper can ful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striction and restriction effec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land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land use planning ecological red line delineation.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ities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red line delineation work.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087;41271121)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ZZ_0388)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PAPD) 江苏高校社科校外基地项目“特色镇村建设与土地管理”
【分类号】:F30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母爱英,周耀光,王卫;美国地方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借鉴[J];中国土地;2000年01期
2 但承龙,厉伟;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初探[J];生态经济;2001年11期
3 尹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年01期
4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维思考[J];国土资源;2001年03期
5 肖北鹰;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程序[J];世界农业;2002年07期
6 王万茂;定性 定量 定位 定序——关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思路的新思考[J];中国土地;2002年06期
7 郑伟元,李宪文,刘康;入世:土地利用规划如何应对[J];中国土地;2002年10期
8 王万茂;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多维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1期
9 但承龙,王群;西方国家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比较[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1期
10 黄伟;现代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洪艳;刘耀林;;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网络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伟元;;面向21世纪的土地利用规划:改革与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杨伟伟;;依靠土地利用规划“龙头”作用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探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郑伟元;;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先进的规划理念指导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5 蔡云鹏;;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探讨[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史京文;;土地利用规划效益实质的探讨[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7 郝晋珉;胡星池;朱道林;艾东;;从土地利用控制看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王万茂;严金明;;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问题的探讨[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马良平;;刍议土地利用规划[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10 陈若凝;;适应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新形势 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崔成多吉;西藏阿里七县将告别无土地利用规划历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2 记者 葛辉文 通讯员 钟海;我市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N];常德日报;2006年
3 朱红波 刘海容(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秋实;一部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并重的著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记者 王立彬;土地利用规划要成为大众的规划[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记者 吕苑鹃;莱索托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7 饶蕾;中地数码推行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及管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齐琳;土地利用规划将可跨区域制定[N];北京商报;2009年
9 主讲人 赵烨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燕敏 北京市土地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经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10 秀丽;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修改方案通过评审[N];中华新闻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胡静;基于利益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鲁成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欧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宗仁;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尹奇;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7 余万军;行为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于苏俊;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技术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韩九云;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但承龙;可持继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欢欢;新农村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景;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陈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4 任周桥;土地利用规划辅助设计与修编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梅傲雪;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郁飞;内蒙古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建设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模式构建及利益衡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张雅南;榆次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9 赵弘韵;招远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凯峰;基于共生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549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49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