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情景模拟
本文选题:驱动力 切入点:CLUE-S模型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在人文和自然双重作用下发生着剧烈变化,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其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和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的研究也有突出成果。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的定量研究主要依托于数理模型和空间模型,对于情景预测,CLUE-S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因秦皇岛市其特殊的海陆位置和城市职能,选择秦皇岛市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2000年-2015年作为研究时段,选取2000年的Landsat TM、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2015年的Landsat OLI遥感影像并进行解译,基于ENVI4.6、ArcGIS10.0和SPSS19.0操作平台,对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进行驱动力的分析,旨在揭示其内在的驱动机理,并利用CLUE-S模型分3种情景对秦皇岛市202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模拟预测,旨在为今后的土地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市规划的决策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的数量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通过逐步回归模型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人口、农机总动力与耕地数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GDP总量与耕地的数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对于耕地变化的空间驱动因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耕地分布的概率随着远离县道、铁路、省道、河流和城镇中心而增加。而随着海拔和坡度增加,耕地出现的可能性则减少,海拔和坡度对耕地的分布起到自然条件上的限制,因此耕地趋向分布在海拔和坡度适宜的地区。随着人口密度和人均GDP的增加,耕地分布的概率也越小。建设地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农机总动力、城镇人口、农业产值和社会固定投资额与建设用地数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牧业产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从建设用地的空间驱动力来看,人口密度越大,出现建设用地的可能性越大,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是内陆方向,距离市县中心地区越近,建设用地出现的概率就越高,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建设用地的扩张仍然是以现有城镇扩张为主;海拔越高,建设用地分布的概率越低。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土地类型是生态用地,研究时段内生态用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以林地的增加为主,林业产值和生态用地的数量呈现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秦皇岛市作为著名的海滨生态旅游城市,对生态用地的保护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策导向也是生态用地显著增加的重要因素。粮食单产量和城镇人口与生态用地的数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从生态用地的空间驱动因素来看,生态用地趋向于分布在海拔较高和坡度较大的地区,而人口密度大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态用地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而远离县级城镇的中心,远离海岸线和高速公路的地区生态用地的发生比率较大,且生态用地分布多靠近县、省道和河流。以2010年秦皇岛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起始年数据,利用CLUE-S模型模拟2015年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并与2015年的实际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验证精度,Kappa值为0.94,表明模拟有效。也就说明所选的驱动因子较合理,能够利用CLUE-S模型来模拟秦皇岛市土地利用状况。对于情景模拟,以2015年秦皇岛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起始年数据,设计自然增长、生态优先和经济发展三种情景方案,不同的情景方案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自然增长情景下,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余地类变化不明显。生态优先情景下,注重土地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林地大面积增加,建设用地、耕地略有增加,其余地类的面积不同程度的减少,且以草地的转出为主。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的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为市县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张,保持基本农田数量,设定自然保护区为限制区域,林地面积略有增加,其他地类均呈现下降趋势且耕地减少最为明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绍祥;一部系统研究土地利用配置的力作——评刘彦随著《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3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4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5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6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7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8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9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10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8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57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5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