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农地流转 切入点:农民工市民化 出处:《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农民大量从乡村流入城市,2015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1.69亿人。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民工,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心理和习惯上已经习惯城市生活,市民化欲望强烈。农民工大量的投入非农产业,脱离农业生产,农村开始出现抛荒和农地闲置现象。自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形成了我国农业经营的特征之一——农地细碎化。抛荒和农地细碎化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对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提出挑战。农民工迫切希望继续留在城市融入城市,这就会面临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的困扰,这便产生了本文的研究主题——想要进城的农民工怎么样更好的进城?丧失了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又该走向何方?农地流转最终的行为分为流出和流入,文章认为农地流出可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农地流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观点是通过理论回顾、文献分析、现状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得出。在理论分析部分,文章指出农地流出减小农民工入城的机会成本、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重要资本支持;同时指出农地流入可以降低农地细碎化程度,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农民工市民化、农业生产的现状,理论分析与现实例证丰富了文章的观点。在实证部分,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文章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的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形式"出租"对农民工市民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CFPS2014的家庭层面的微观数据,利用反事实研究原理和PSM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对照组与实验组,估计了农地租出与租入的决策方程和农地流转的效应,结论表明:农业投入、农业机械以及家庭的年龄特征会显著影响农户租出或租入农地。农地租出会显著提高农户人均家庭纯收入、人均家庭纯收入分位数以及市民化能力;农地租入会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些方面和理论分析一致,两者相互验证,农地流转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观点进一步得到支撑。但是实证结果显示,农地租入并没有显著提高农户人均家庭纯收入及其分位数。文章通过理论、现状和实证的分析,最后对如何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Abstract]:In 2015,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who went out to work had reached 169 million. In particular,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did not posses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kills and had become accustomed to urban life psychologically and habitually. There is a strong desire to become a citizen. Migrant workers put a large number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way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land system of household contract management has formed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that is, the frag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abandonment of land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have resulted in the low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sive, large-scale and modern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Migrant workers are eager to stay in the city and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which will face the problem of "no successor"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his led to the theme of this study-how do migrant workers want to enter the city better? Where should agriculture go after it has lost its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he final behavior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can be divided into outflow and inflow.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outflow of farmland can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inflow of agricultural land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view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view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In the part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utflow of farmland reduce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migrant workers to enter the city, and provides important capital support for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armland inflow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farmland fragmentation and promote the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peasant laborer citizenship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examples enrich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rticle. In the empirical part, based on the availability of dat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a common form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lease", on the urbaniz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and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microcosmic data of household level of CFPS2014,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constructed by using counterfactual research principle and PSM's research method. The decision equation of land rental and rental and the effect of farmland transfer were estimated.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families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farmers' rental or rental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rural land rental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 capita household net income, per capita household net income quantiles and the ability of citizens. These aspec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views of rural land transfer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 further supported, bu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land rental ha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er capita household net income and its quantile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accelerate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to promote the citizen of peasant workers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1.1;F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裕斌;农地流转系统分析——农地流转研究的一种新思路[J];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陈志刚;罗刚;;对我国农地流转的一点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3年06期
3 周飞;;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年05期
4 宋伟;;农地流转的效率与供求分析[J];农村经济;2006年04期
5 李红;;农地流转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年10期
6 李晓龙;卢荣安;肖保全;;新时期农地流转中的权益异化现象剖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12期
7 邓大才;;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与价格研究——农地流转价格的决定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9期
8 刘克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农地流转的研究及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方中友;;南京市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10 吕子臣;;浅析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村经营管理;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玉;;中国农地流转问题探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金龙;何玲;岳华;;河北省农地流转的冷思考[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李晓龙;;新时期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4 宋金泓;王世秀;高佳;王尧;;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及其市场化引导机制研究——以陕西省白水县为例[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武甲兴;;农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治理[A];第三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郜亮亮;黄季q;Rozelle Scott;徐志刚;;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农户投资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7 康雄华;王世新;刘武;雷春;;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户农地流转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典型区域调查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宋敏;;我国农地流转现状特征及规律的实证研究 来自湖北省仙桃市93个农户的调研[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邓晓玲;张绍良;胡璐;;农地流转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及其测度模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志文;李强;;农地流转制度下农地金融激励路径的现实选择[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新方 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防范农地流转中的政绩冲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2 河南省南乐县国土资源局 任运生;农地流转要打好“防疫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3 西南财经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黄伟;完善农地流转的配套制度[N];甘肃日报;2010年
4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党国英;农地流转应推而不乱[N];江苏经济报;2013年
5 党国英;农地流转如何推而不乱[N];东方城乡报;2013年
6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 张鹏;农地流转纠纷如何治本[N];光明日报;2013年
7 谭铁安;户籍改革背景下更需规范农地流转[N];经济日报;2014年
8 瞿长福;农地流转要细心也要耐心[N];经济日报;2014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竟成邋张竟轶;西部地区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分析[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农地流转市场何以能够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中友;农地流转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栗滢超;空间信息技术在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张凤龙;税费改革后吉林省农地流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文雄;农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克春;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洋;农地流转经济驱动力微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胡建;农地流转风险规避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钟林;基于产权约束的农地流转市场定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0 杨昊;农地流转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师;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意愿与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靳艳艳;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任真礼;我国农地流转现状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宋伟;H镇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范婷兰;农地流转中的农民利益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高菊;农地流转中介组织优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4年
7 王鑫;新疆南疆贫困地区农地流转的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8 陈龙威;河南省农地流转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蒋馨萍;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影响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刘伯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流转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557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5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