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五常市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布局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6 03:06

  本文选题:农村居民点 切入点:适宜性评价 出处:《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实现城乡一体化及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建设工作的重点立足于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建设。就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发展现状来看,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合理的规划控制、发展目标盲目等问题,由此导致村庄建设占地面积不均衡、布局分散和杂乱无章、用地效率过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不完善等次生问题。此外,由于部分城市过度强调经济的发展速度,造成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和加快,对其周边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城镇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因此,作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以及制定布局的优化方案,对缓解建设用地不足、促进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利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北方典型粮食产区—五常市为例,考虑地区农业经济分布特点,选取其北部12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选取相关影响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区内部特点量化指标因子,依据适宜性评价分级和区域作业模式差异,优化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为五常市北部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论如下:(1)研究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对五常市北部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共划分5个评价等级,即最高适宜、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存在用地适宜性为最高等级的用地,农村居民点以高适宜等级为主,其相对比例达到64.13%,中适宜相对面积比例30.85%,低适宜和不适宜等级面积分别为3.28%和1.74%,表明该地区仍有部分地区需重点整治。(2)在具体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上,根据适宜性评价的结果,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将五常市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中心驻地村、保留发展村、迁并村和生态迁移村共四种类型。其中中心驻地村应该倾向于采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进行农村居民点的改造工作,以便形成农村居民点向城镇中心迁移发展的态势;保留发展村则采用的是村内局部改造的控制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迁并村应该采用中心村搬迁并村的模式,通过此改造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耕地面积增加,并且方便农村居民点的统一管理;生态迁移村采用引导村内人口外迁,使村庄自然衰退,提高耕地和林地的面积比,并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3)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方案上,依据各居民点类型不同,统计出五常市北部地区生态迁移性居民点共228个斑块,面积164.93 hm2,主要分布在兴隆乡、营城子乡和民乐乡等地区,应限制其发展,引导村内人口外迁;迁村并点型共93个斑块,面积310.55 hm2,主要分布在八家子乡、常堡乡和牛家镇等地区,应将其归并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共500个斑块为内部改造型,主要分布在兴隆乡、八家子乡、卫国乡等地区,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可进行局部改造;保留发展型的居民点用地在所有用地类型中面积最大,其面积占该地区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64.13%,均匀分布于69个行政村。该研究可以为五常市北部地区及类似地区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为具体的居民点选址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2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小清;郭熙;郭大千;赵小敏;;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选址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12年01期

2 单勇兵;马晓冬;仇方道;;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J];地理科学;2012年11期

3 王诗雨;雷国平;;基于GIS的宝泉岭垦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布局优化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9期

4 王诗雨;雷国平;;基于GIS的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12年11期

5 单勇兵;马晓冬;宣勇;;基于GIS的徐州市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6 汪鹏;王彦美;曹伟;;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7 王立芹;师学义;牛毓君;刘伟玮;孙晓丹;;侯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类型与优先度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02期

8 张晨曦;李满春;魏巍;周伟伦;于燕;;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竞争力评价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3年02期

9 谭峻;李蒴;;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年S1期

10 乔伟峰;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李红波;王亚华;;基于耕作半径分析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安徽省W乔徘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筱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及区域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李岩;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规范化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马少春;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演变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4 冯双生;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张振勇;农村宅基地制度演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6 季翔;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刘伟;工业化后大城市地区城乡关系转型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王乐君;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与发展探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吴云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10 孔雪松;基于元胞自动机与粒子群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西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陈燕奎;基于改进微粒群算法在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布局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3 鲁含情;湖北省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心怡;近30年渝南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严尚滨;辽源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布局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6 王露露;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罗伟涛;基于CSA模式的田园社区景观格局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任莉莎;山西碛口古镇景观环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邹元章;北京市城乡结合区域社区公园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10 张秀梅;基于熵权法和云模型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3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73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7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