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镇格局与地形关系的定量分析
本文选题:地形起伏度 切入点:城镇体系 出处:《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定量分析陕西省地形与城镇空间格局的特征,阐明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以GIS为主要技术,以地形起伏度为主要指标,使用区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1)陕西省的地形起伏度在0.091~4.274的范围内,整体态势为南比北高,西比东高。2)陕西省的城镇大多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低于1的较为平坦地区。3)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拟合曲线为指数形式,相关系数为-0.81,呈现显著负相关。4)陕西省地形起伏度与GDP的相关性不明显,地形条件对经济的影响日趋减弱。结论地形对城镇体系的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战略往往是从地形起伏小和最佳区位条件处开始孕育和发展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rrain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ethods using GIS as the main technique and terrain fluctuation as the main index, the regional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lief degree of Shaanxi Province is in the range of 0.091 ~ 4.274, and the whole situation is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The fitting curve between topographic fluctuation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s exponential form.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81, showing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errain fluctuation and GDP is not obvious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errain condition on economy is weakening day by day. Conclusion terr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system.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often starts from the terrain undulation small and the best location condition place place place to begin to breed and develop.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基金】:2015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项目(UIRP15046) 2015年校级项目(SLGKY15-12)
【分类号】:F30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丽;戚鹏程;李丹;马心璐;;陕西省地形起伏度和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2 牛晓春;杜忠潮;李同f;;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年02期
3 郑林昌;蔡征超;张雷;;包含地理因素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2年05期
4 周自翔;李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5 封志明;张丹;杨艳昭;;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刘学军;张平;朱莹;;DEM坡度计算的适宜窗口分析[J];测绘学报;2009年03期
7 郝慧梅;任志远;;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8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J];地理学报;2007年10期
9 汤国安;刘学军;房亮;罗明良;;DEM及数字地形分析中尺度问题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年12期
10 朱红春,陈楠,刘海英,汤国安;自1:10000比例尺DEM提取地形起伏度——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煜雯;;陕西城镇化发展的科学路径[N];西安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乐乐;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及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帅;刘军卫;赵志明;王印传;杨伟州;谷雨;;河北省阜平县农村居民点地形分异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6期
2 SHI Yuqing;ZHONG Linsheng;CHEN Tian;YU Hu;;Tourism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Border Counties[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6年06期
3 孙俊;武友德;骆华松;潘玉君;杨磊;;基于多样性指数的云南省民族人口发展态势分析[J];南方人口;2016年06期
4 杨强;王运动;李丽;王心源;何立恒;;1952年—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分析[J];遥感学报;2016年06期
5 杜忠潮;张冬利;;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6 陈明星;龚颖华;李扬;陆大道;张华;;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年11期
7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刘振;;“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年11期
8 赵海;张顺强;张俊德;;浅析方格网法在杨房沟水电站工程计量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6年20期
9 吴泽;顾磊;张静;杨引宏;;陕西省城镇格局与地形关系的定量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10 张星星;王艳;;基于熵值法的关天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任丽丽;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苏州古城老街坊居住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D];苏州大学;2015年
2 任玉龙;基于GIS的河南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动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岳方芳;开封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4 查瑞生;基于GIS的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罗洁琼;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山地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动态评价[D];西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忠潮;柳银花;;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综合性评价——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年03期
2 唐耀辉;戴诗平;;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的历史和逻辑起点[J];湖湘三农论坛;2010年00期
3 薛亮;任志远;;基于格网GIS的关中地区生态安全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4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5 高翔;鱼腾飞;程慧波;;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0年06期
6 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9期
7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年04期
8 李芹芳;钱文君;陈玮;许晓婷;程晓;;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年03期
9 朱道才;陆林;晋秀龙;;空间格局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泛长三角FDI实证[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10 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罗晶;关中城市群城镇体系时空演变及结构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尹晓科;基于GIS的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易佳;基于EOS-MODIS的重庆市干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张晓源;鲁南经济带城镇体系优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文梅;关中渭河流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鑫;洞庭湖区人居环境的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楝子;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中人口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贯成;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晓议;李月臣;曾T,
本文编号:1585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58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