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作物秸秆发电经济效益分析
本文选题:农作物秸秆 切入点:生物发电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作物秸秆发电是规模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一种方式。近年来秸秆发电项目建设快速增加,在能源产出结构中占有一定份额。吉林省是粮食大省,随着近年来粮食生产种植面积增加,秸秆产出量随之增加。自2006年起,吉林省陆续立项建设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现装机容量约为201MW,年消耗秸秆约137万t,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对秸秆发电经济效益如何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断。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中列示的方法测算了农作物秸秆剩余量,并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秸秆发电项目运行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吉林省每年秸秆产出超过4300万t,其中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剩余量达到870多万t时,秸秆发电企业可实现自身盈利,并带来较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Abstract]:Crop straw power generation is a way to make use of crop straw resources on a large scale.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w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s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y, which occupies a certain share in the energy output structure. Jilin Province is a big grain province.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planting area in recent years, the amount of straw production has increased. Since 2006, Jilin Province has been establishing a biomass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 with straw as the raw material. At present, the installed capacity is about 201 MW, and the annual consumption of straw is about 1.37 million tons, forming a certain scale. However, the topic of economic benefit of straw power generation has always been debated. The residual amount of crop straw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listed in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rop straw resources.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straw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 is analyzed by cost-benefi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Jilin Province, the output of straw is more than 43 million tons per year, and the residual amount of straw which may be used by source reaches more than 87 million tons. Straw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s can realize their own profits, and bring consider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1YJC630294)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10637)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2B295)
【分类号】:F323.2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秋霞;赵丽;;河北省利用秸秆发电的现状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年09期
2 迟元;王吉荣;;秸秆发电的实际意义[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1年02期
3 崔和瑞;邱大芳;任峰;;我国秸秆发电项目推广中的问题与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01期
4 袁航远;;秸秆发电 大利可期[J];农业知识;2005年31期
5 ;秸秆发电谱写童话[J];农业知识;2004年25期
6 ;利用秸杆发电[J];湖南农机;2005年06期
7 李颖;;科技拾零[J];新农业;2007年11期
8 和风;;我国西部首个秸秆发电厂启动[J];可再生能源;2008年06期
9 张卫杰;关海滨;姜建国;李晓霞;闫桂焕;孙荣峰;许敏;孙立;;我国秸秆发电技术的应用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09年05期
10 陈英凯;刘学峰;孙绍华;;秸秆发电用爪式吊具设备的研究设计[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黄军军;黄程鹏;董军;;秸秆发电技术的现状和展望[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2 唐敏;曹晓峰;;秸秆发电技术及展望[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董志强;张劲松;;黄色秸秆发电厂燃料输送工艺系统的研究[A];2012全国散料装卸输送高峰论坛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朱明奕;孙立鹏;韩单恒;;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及秸秆发电的节能减排浅析[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李天;刘彦杰;;利用玉米秸秆发电供热可行性探讨[A];高效 清洁 安全 电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春雪;;加快利用新型秸秆能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37分会场“生态经济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能静;丹麦 秸秆发电创造“能源新童话”[N];市场报;2006年
2 记者 张琨;五年内建20个秸秆发电厂[N];深圳商报;2006年
3 葛和新邋翟慎良 宋晓华;软秸秆发电的幕后新闻[N];新华日报;2007年
4 蔡苓;软秸秆发电梦想成真[N];中国电力报;2008年
5 姜涛;我国首个软秸秆发电项目在江苏投入运营[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汪洋邋特约记者 吴琳毅;新民引资2.8亿利用秸秆发电[N];沈阳日报;2008年
7 记者 高传立 通讯员 李丙海 鲍建立;大型秸秆发电项目落户丰县[N];徐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张海霞;秸秆发电:庄稼地里“长”出新能源[N];长治日报;2010年
9 浩文;又一秸秆发电项目在襄垣破土动工[N];长治日报;2010年
10 原建军;我市将建四座秸秆发电厂[N];西安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胜曼;秸秆发电工程技术经济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艾宁;秸秆发电相关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3 时在涛;河南省秸秆发电燃料供应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陈博;秸秆发电燃料收储运物流体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闻雯;我国秸秆发电原料供应链成员间的博弈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张培远;国内外秸秆发电的比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丁亮;射阳县秸秆发电的分布式秸秆储运系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张姜涛;京能集团投资秸秆发电领域的战略研究与思考[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白宏明;秸秆发电的发展潜力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10 李杰东;N秸秆发电厂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52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5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