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伦理观水平测度研究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伦理 切入点:土地可持续利用 出处:《资源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土地利用伦理是人与土地利用关系在认知、态度、价值观、行为等多层面的客观反映,对其进行测度,有助于推进土地伦理观的提高,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从理论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实践行为和人类之间关系五方面对北京市、山东省泰安市公众的土地利用伦理观进行测度。调查结果表明:(1)公众的土地利用伦理观水平偏低,平均分为60.3,且不同特征的社会主体土地利用伦理观水平差异明显;(2)土地利用伦理观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但实践行为严重滞后,亟待提高;(3)公众认为土地利用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土地法律法规、每个人的努力、教育与宣传、行政手段等。研究建议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土地利用伦理教育与宣传,推行土地利用经济伦理、行政伦理、法律伦理,以增强全民保护土地的伦理道德意识。
[Abstract]:Land use ethics is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use in cognition, attitude, value, behavior and so on. To measure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and ethic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this paper mak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Beijing from five aspec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emotional attitude, value concept, practical behavi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ublic ethics on land use is on the low side. The average score is 60.3, and the level of land use ethics of different social subject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2) there is a strong synergy among the components of land use ethics, but the practice behavior lags behind seriously. The public thinks that the solution to the land use problem mainly depends on the l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everyone's efforts,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administrative means, etc. Internet and other popular forms of land use ethics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the promotion of land use economic ethics, administrative ethics, legal ethic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ople's awareness of ethics and morality of land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国家信息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197,41271535)
【分类号】:F3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土林;王艳华;胡元盛;;试论土地伦理与农村土地整治[J];宁夏农林科技;2014年12期
2 关建勋;;从土地伦理的角度看我国耕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思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年05期
3 黄烈佳;张波清;;基于土地伦理观的城市边缘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探讨[J];生态经济;2013年04期
4 王佳;秦明周;;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1期
5 李全庆;;试论土地伦理的内涵、原则和建设途径[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6 陈美球;刘桃菊;周丙娟;吴萍;;试论土地伦理及其实践途径[J];中州学刊;2006年05期
7 陈利根,郭立芳;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年02期
8 陈赛;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伦理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10 汪峰,吴次芳;农村土地整理与土地利用伦理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晓庆;土地伦理的理论探讨及实践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盈盈;韩非;张瑞娟;周丁扬;;土地利用伦理观水平测度研究[J];资源科学;2017年01期
2 洪土林;王艳华;阮月远;叶琴丽;;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农村土地整治实践路径探讨[J];北方农业学报;2016年06期
3 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6年12期
4 韩绪;;察布查尔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与预测[J];住宅与房地产;2016年30期
5 沈明;沈镭;钟帅;张超;孔含笑;;基于生态敏感条件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去产能空间格局优化[J];资源科学;2016年10期
6 李昊;李世平;银敏华;;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09期
7 杨宇;刘毅;;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6年08期
8 贾科利;李群;何杰;;回族聚居区土地利用中的回族民族文化因素初探——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9 杨国清;白泽惠;詹文静;;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土地伦理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情报;2016年05期
10 谭文兵;;从人地关系视角探讨人类的土地开发利用行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维森;郭春华;;对土地生态伦理的理论探索[J];理论导刊;2010年12期
2 王艳;胡健;郭春华;;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行为与价值取向[J];国土资源导刊;2008年05期
3 黄烈佳;张波清;;农地城市流转规模决策模型[J];经济地理;2008年05期
4 张国斌;;德国土地整理给我们的启迪[J];浙江国土资源;2008年08期
5 罗巍;;试论土地的伦理利用[J];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期
6 李全庆;;试论土地伦理的内涵、原则和建设途径[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7 程静;;《一千英亩》:父权制农业文化下的生态意识和土地伦理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曲福田;沈广和;郭春华;;土地行政伦理有关问题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石忆邵;卜海燕;;和谐人地关系亟需树立土地伦理观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秦越存;追寻美德之路[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梁留科;中德土地生态利用比较研究及其案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2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3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4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5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6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7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8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99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9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