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

发布时间:2018-04-19 14:53

  本文选题:承载力 + 土地资源 ; 参考:《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3期


【摘要】:开展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开发利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开发建设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开发利用的状态;同时以承载建设开发行为为明确承载对象,有显著的政策指向,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空间格局优化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本文从面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应用出发提出的承载力评价路径,可为中国制定和完善承载力评价相关技术规范提供一些新思路。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five-in-one" development thought put forwar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technology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onsidering comprehensively the factors tha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scale and distribution of suitable land for construction by using the stepwise algorithm, and determines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 area of land.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e and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tate, the regional bearing status is evaluated.Taking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e and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tate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state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s;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behavior of carrying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s the explicit bearing objec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licy direction, which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fine and differentiated formula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control policy.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path of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optimized application of land a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an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China to formulate and perfect the releva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项目(KFJ-STS-ZDTP-021)~~
【分类号】: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雪雁;刘霜;李巍;;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3 周锁铨;戴进;姚小强;;宝鸡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J];陕西气象;1991年02期

4 陈国先,徐邓耀,,李明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计算[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5 吕宝;王成端;周亚红;;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罗雁文;魏晓;王良健;刘晋;刘代平;;湖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02期

7 黄丽华;王亚男;韩笑;;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乔盛;白宏涛;张稚妍;朱坦;;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9 于美玲;姜晨光;;小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10 王江思;马传明;王文梅;;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宏涛;王会芝;乔盛;;土地资源承载力在城市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刘徐洪;;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4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忠发;闫利会;邹长慧;;喀斯特地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望谟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6 李红;宋锟;;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湖北恩施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一平;张继红;梅付春;;黄淮经济区资源承载力与现代农业建设研究[A];黄淮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商丘)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巍;城镇化对京津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小娟;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分析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雄;甘谷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范增岩;哈尔滨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皮婷;论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赫;京津保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演化与生态发展路径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6 罗芳;彭山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优化建模与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宋先坤;康保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谢冲;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小敏;基于农业生态区域模型的黑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73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773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