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重构
本文选题:乡村重构 + 乡村发展转型 ; 参考:《地理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本文在界定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构建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演变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视角探讨了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并着眼于服务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重构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就现有旨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引导性战略和政府干预性政策及其在实践操作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批判性分析和讨论。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has driven huge changes in China's rural areas.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rural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reconstructs the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ms and the regional spatial pattern by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that affect the ru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ural area system,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function and coordinating the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regional system, and the process of complementing the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factor-structure-fun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reconstruction,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With a view to serving the current strategic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solving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rural region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tent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study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Finally,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re carried out on the major guiding strategies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olicies which are aimed 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rural areas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49)~~
【分类号】:F3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先进;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2 朱伟;;我国乡村旅游本质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刘海鸿;;乡村旅游: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7年07期
4 宋博;郑向敏;;乡村旅游:安全与控制[J];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5 厉守卫;;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文化传承[J];商业时代;2010年36期
6 范冬梅;;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11期
7 周复多;旅游与乡村[J];现代城市研究;1994年03期
8 丁运超;;论我国乡村旅游的特征[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12期
9 赛江涛;乌恩;;试论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本质属性[J];河北林果研究;2006年01期
10 吴人韦;凌诗佳;;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平;涂志华;;乡村变革驱动下苏南乡村地区空间与规划转型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吕连琴;;刍议我国乡村旅游的界定、发展特征及原则[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目标与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许珊珊;梅耀林;汪晓春;段威;;基于乡村地区人口流动驱动力的规划技术研究——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5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玉新;乌兰;;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汤幸芬;;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党校课题组;;河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9 郑占锋;梁洁;张文斌;;我国乡村公园体系构建理论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文娟;马履一;贾忠奎;;从游客需求角度对比评估乡村绿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文 安艳艳 丁娜娜;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周霄 肖智磊;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 芳;乡村旅游看过来[N];乐山日报;2006年
4 赵婷婷邋杨振之;城乡统筹政策下乡村角色的转变[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周坤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乡村度假产品的规划设计[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朱天松;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徐京;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N];贵州日报;2006年
8 周坤邋杨振之;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谭豹(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委);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与途径[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周丽燕 孙国徽;一个政协委员的乡村旅游经[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柏峰;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葛丹东;空间至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年
5 杨晓军;区域视野中的乡村、学校与社会[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天宇;北方集约化乡村开放住宅统建单元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段灵敏;美国在越战期间的乡村绥靖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田雯;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海;既有乡村住宅再生设计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宁;浙北平原乡村水系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张晓龙;主题规划转型框架下活态乡村构建路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潘廉;城郊集约型乡村模式构建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8 陆栋健;乡村庙宇功能的政治社会学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年
9 钱悦斐;苏南乡村地区“主动式”城镇化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赵晨;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12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11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