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银滩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is area, aiming at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oast of Yintan in Beihai. [Methods] Based on the Landsat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long-time series, the land-use evolution of the Binhai sea area of Beihai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indexes of land-use dynamic attitude, transfer matrix, intensity and diversity index, and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land-use change were discussed. [Results] In the period of 1979 to 2013, the area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artificial wetland in the bank of Yinta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area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forest land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area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forest land, and the change of the area and the area of the grass, the water area and the beach area was relatively small. The comprehensive degree of land use in the region was first increased, but the development strength had been increasing; the diversity index was more stable by 2000 and the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evolution of land use in the Binhai sea area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typhoon, and tidal current, and the human activities factors such as urbanization, reclamation, fishery, tourism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Conclusion] The land-use types of Yintan coast tend to be single, but the development rate is reduced,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is increas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broken, and the regional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s enhanced. In that study period,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y factor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he climate factor, and the influence of each drive factor 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and its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广西教育厅科技项目“北海银滩海岸带演变遥感反演与驱动机制研究”(KY2015YB013) 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XJZ140286) 广西水利厅科技项目(201522)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昂;盖艾鸿;孙林军;;格尔木市盆地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演变[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5期
2 王国栋;康建成;韩钦臣;Guoqi Han;闫国东;;近代全球及中国海平面变化研究述评[J];海洋科学;2014年05期
3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年02期
4 邸向红;侯西勇;吴莉;;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系统研究[J];资源科学;2014年03期
5 沈永平;王国亚;;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冰川冻土;2013年05期
6 高义;苏奋振;孙晓宇;杨晓梅;薛振山;张丹丹;;近20a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7 黄鹄;戴志军;盛凯;;广西北海银滩侵蚀及其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J];台湾海峡;2011年02期
8 麻荣永;李建;郑二伟;黄淑芳;;ENSO对北部湾广西沿海风暴潮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马万栋;张渊智;施平;邢前国;;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10 黄鹄;陈锦辉;胡自宁;;近50年来广西海岸滩涂变化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天广;刘普幸;;中国"热极"吐鲁番酷热期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4期
2 闫慧敏;刘芳;刘纪远;肖向明;秦元伟;;中国土地利用强度及其承载力研究(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7年04期
3 郭建茂;吴越;杨沈斌;江晓东;谢晓燕;王锦杰;申双和;;典型高温年不同播期一季稻产量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7年02期
4 芦佳玉;延军平;王文静;唐宝琪;刘永林;;云贵地区气象旱涝的气候响应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年01期
5 韩冬锐;徐新良;李静;孙希华;乔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热环境安全格局及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6 杨云川;廖丽萍;燕柳斌;胡小川;肖帅;谢燕平;;北海市银滩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16年06期
7 王婷婷;冯起;郭小燕;王亚敏;李宗省;;1959—2014年古浪河流域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6年06期
8 王皓雪;潘文;施瑞;;基于RS和BDS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J];城市地理;2016年24期
9 李静;白灵瑶;刘慧明;刘晓曼;王亚琴;屈冉;聂忆黄;;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港口开发对区域用地结构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16年12期
10 李艳忠;刘昌明;刘小莽;梁康;白鹏;冯异星;;植被恢复工程对黄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和震;杨胜天;周秋文;罗娅;侯立鹏;;延河流域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2 王绍武;罗勇;赵宗慈;闻新宇;黄建斌;;新一代温室气体排放情景[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4期
3 唐宏;乔旭宁;杨德刚;黄凤;;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以渭干河流域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3期
4 孙颖;秦大河;刘洪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不确定性处理方法的介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2期
5 陈长霖;左军成;杜凌;何倩倩;;IPCC气候情景下全球海平面长期趋势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1期
6 王斌;杨校生;张彪;张灿强;杨艳刚;魏斌;格日乐图;;浙江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研究[J];湿地科学;2012年01期
7 张立凤;吕庆平;张永垂;;北太平洋涡旋振荡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8 魏兰;汪小钦;陈芸芝;;近10年福州市滨海湿地变化研究[J];湿地科学;2011年03期
9 侯西勇;徐新良;;21世纪初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研究;2011年08期
10 高义;苏奋振;孙晓宇;杨晓梅;薛振山;张丹丹;;近20a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2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3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4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5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6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7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8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10 蔡邦成;陆根法;陈小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在南京市土地利用评价中的运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3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52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