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13 14:38
【摘要】:以GDEMDEM 30M数字高程数据和2000年9月16日Landsat ETM+、2016年6月16日的Landsat OLI影像为主要数据,利用Arc GIS10.0软件的水文分析模块,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子流域;采用目视解译结合监督分类的方法,得到胶州湾海岸带各小流域的土地利用信息;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香农多样性指数和系统聚类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小流域尺度的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6年,研究区各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激增且成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盐田、耕地和养殖池面积所占比例显著减小,城市化导致的建设用地扩张是其它土地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小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动态度差别明显,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的出现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除小流域2和小流域14外,其它小流域都处于发展期且趋于单一化,将14个小流域聚类为4类,第三类和第四类小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单一化程度较高,城市化水平及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各小流域土地利用单一化及发展程度产生重大影响。
【图文】:

遥感影像,胶州湾,海岸带,河流


小流域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香农多样性指数及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两个时期的胶州湾海岸带小流域土地利用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开展此项研究可以弥补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不足,揭示小流域尺度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密切关系,以期为胶州湾海岸带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数据和方法1.1研究区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的南岸,濒临南黄海,海湾略呈扇形,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型海湾。胶州湾湾口开向东南,宽约3.14km(图1)。青岛市的三大主要河网(大沽河、北胶莱河和沿海河网)衍生出224条河流[25],注入胶州湾的河流包括大沽河、墨水河、白沙河、洋河、李村河等,其中,有7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由于胶州湾地处东亚季风区,河流都为季节性河流,每年的7~9月为汛期,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区形成较宽阔的河口三角洲、潮坪等地貌单元。截止到2016年,青岛市总人口数已达到909×104人,其中,7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特别是胶州湾区域。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城市化和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沿海区域环境承载力[25]。根据20世纪80年代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的土地利用调查原则,本研究以沿海乡镇和行政中心在海岸线10km内的乡镇作为依据,定义海岸带范围[26]。该区年平均气温为12.2℃,8月最热,8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5℃,1月最冷,1月的月平均气温为-0.4℃,年降水量为775.6mm。1.2数据及处理1.2.1数据基础数据。考虑到可行性、实用性和数据的易得性,以覆盖研究区的2000年9月16日的Land-satETM+、2016年6月16日的LandsatOLI遥感影像数据和GDEMDEM30M数字高程数据作为主要数据,这些数据都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两期影像的分辨?

流程图,研究方法,流程图,土地利用类型


将子流域数目保持在10个左右[31]的研究结果相符合。1.2.2.3叠加处理利用ArcGIS10.0软件,将提取的14个小流域边界与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叠加处理,得到小流域与土地利用叠加图。利用ArcGIS10.0软件中的Intersect功能,对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空间转移状况图。1.3方法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分析叠加后得到的各小流域土地利用信息;然后,对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实现小流域分类,继而分类研究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图2)。1.3.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能够从微观角度,具体地反映出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单一动态度绝对值越小,表明该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数量少,状态则相对稳定,反之活跃[32]。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可用于反映胶州湾海岸带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1.3.2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结果。该综合指数不仅可以反映特定时期的土地利用程度,还能通过研究期内该指数的变化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33]。本研究将胶州湾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四级,一级土地利用类型为滩涂,二级土地利用类型为林草地和水域,三级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盐田和养殖池,四级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1.3.3香农多样性指数以每个小流域为景观系统,采用香农多样性指数[34],表征每个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发展单一化趋势。当香农多样性指数为0时,小流域仅由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当香农多样性指数为正值时,说明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流域中分布均衡;当香农多样性指数为负值时,表明土地利用趋向单一化发展的程度。1.3.4聚类分析为了揭示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绍祥;一部系统研究土地利用配置的力作——评刘彦随著《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3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4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5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6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7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8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9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10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群弟;董玉祥;;广州市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测度与分析[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潘况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丽江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5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6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9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10 记者 王高峰;调研城镇化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N];咸阳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宋丹;长春市低碳土地利用分析与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矫德阳;中俄边境贸易驱动下的区域土地利用演变及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荣月静;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京市碳储量与生物多样性功能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王亭停;海淀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屈永慧;不同土地资源要素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9 陆勇衡;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赵健龙;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579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579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