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粮食安全一直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粮食质量作为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提高粮食产品质量、确保粮食消费安全,已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和社会和谐振进步的重要议题,目前,虚假、非透明粮食质量信息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粮食健康消费,“问题粮”因为粮食信息无法追查而得不到解决,据此,社会亟需构建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了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设计研究的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对粮食可追溯系统、粮食供应链等进行概念界定,对公共物品理论、前景理论、市场信号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形成条件与现状,主要介绍系统形成的政策制度条件、社会需求条件、技术条件和供应链条件,并介绍各自条件的发展现状,为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提供切入点;第四章是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方法-目的链”模型进行数据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具体分析;第五章是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主要从供应链体系、信息体系、技术体系、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规划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第六章是促进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生成的对策建议,针对可追溯系统运行提出可行性建议,确保该体系的高效、有序运行。第七章是结论,得出全文的主要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农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吉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但有限的综合经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步伐。第二,石化农业导致粮食质量水平下降,但经济水平提升带来消费标准升级,粮食关注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为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提供建设契机;第三,吉林省现已基本具备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形成条件,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度、社会需求、技术、供应链四个方面;第四,利用“方法—目的链”模型对科研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得出吉林省粮食消费的主要路径和影响因素,突出粮食质量对消费者行为取向的影响;第五,根基吉林省综合实力和粮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供应链体系、信息体系、技术体系、运行机制四个方面设计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并为该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行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质量 可追溯系统 信息管理 “方法—目的链”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1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导论11-20
- 1.1 立题依据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7
- 1.3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8-19
- 1.4.1 研究方法18
- 1.4.2 研究创新点18-19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19-20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0-24
- 2.1 相关概念界定20-21
- 2.1.1 粮食可追溯系统20
- 2.1.2 粮食供应链20-21
- 2.2 理论基础21-24
- 2.2.1 公共物品理论21-22
- 2.2.2 前景理论22
- 2.2.3 市场信号理论22-24
- 第3章 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踪系统的形成条件与现状24-34
- 3.1 政策制度条件24-25
- 3.2 社会需求条件25-29
- 3.2.1 消费者的需求25-26
- 3.2.2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需求26-28
- 3.2.3 政府的需求28-29
- 3.3 技术条件29-31
- 3.3.1 硬件应用技术条件29-30
- 3.3.2 软件技术资源条件30-31
- 3.4 供应链条件31-33
- 3.5 小结33-34
- 第4章 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实证研究34-43
- 4.1“方法—目的链”模型概述34-36
- 4.2“方法—目的链”模型的指标设定与数据36-38
- 4.2.1 指标设定36-37
- 4.2.2 样本数据统计描述37-38
- 4.3“方法—目的链”模型测算38-41
- 4.3.1 建立指标关联矩阵38-40
- 4.3.2 指标划分检验40-41
- 4.4“方法 —目的链”模型结果解析41-43
- 第5章 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设计43-56
- 5.1 设计思想、目标与原则43-45
- 5.1.1 设计思想43
- 5.1.2 设计目标43-44
- 5.1.3 设计原则44-45
- 5.2 设计内容45-56
- 5.2.1 供应链体系设计45-48
- 5.2.2 信息体系设计48-50
- 5.2.3 技术体系设计50-52
- 5.2.4 运行机制设计52-56
- 第6章 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56-59
- 6.1 加大财政投入,争取政策支持56-57
- 6.2 创新技术应用,驱动系统建成运行57
- 6.3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体系运行57-58
- 6.4 拓宽监管范围,优化市场环境58-59
- 第7章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洪杰;黄锋权;林自葵;;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可追溯系统设计[J];中国储运;2008年05期
2 ;日本拟建立大米的可追溯系统[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年02期
3 章海亮;孙旭东;刘燕德;刘娟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4 常崇佐;;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J];大众标准化;2010年12期
5 尹玉伶;何静;;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周应恒;王二朋;耿献辉;;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现状及推进路径选择[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年04期
7 浩锐;;可追溯系统概述[J];中国禽业导刊;2006年14期
8 仝新顺;吴宜;;食品安全的可追溯系统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年01期
9 李春艳;周德翼;;可追溯系统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运作机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10 熊惠平;;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的溯源: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新探[J];未来与发展;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颖;田敏;卢延平;;基于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2 吴秀敏;杨秋红;;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四川省企业的调查分析[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孟庆翔;张义;赵金石;赵金维;周振明;任丽萍;;借鉴法国经验开展我国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A];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闫师杰;姚星;张哲;邢震;;我国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A];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溯源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胡肄农;陆昌华;熊本海;王立方;谢菊芳;白红武;白云峰;;生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红华;田志宏;;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比较研究[A];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溯源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谢菊芳;胡东;贺建华;;基于短信技术的猪肉可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坚;学生饮用奶将实行安全可追溯系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涂永平 黄麟胜;蕉岭率先建蜂蜜产品可追溯系统[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马龙龙;日本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启示[N];国际商报;2014年
4 杨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半年查案181起[N];闽东日报;2011年
5 贡杰欣;丹阳应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为百姓健康护航[N];中国工商报;2011年
6 CUBN记者 刘末;江城拟在全国率先试点蔬菜可追溯系统[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顾政;麦德龙助力世博盛会[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婷;质量安全可追溯 老百姓吃菜更放心[N];海峡财经导报;2010年
9 马楠;京郊养殖高档鱼可“追根溯源”[N];中国特产报;2009年
10 王立伟;安全的商品,首先需要科学的可追溯系统[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菊芳;猪肉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江斌;基于可追溯系统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雪莹;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书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玉米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雪;基于HACCP的肉品安全生产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唐晓惠;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郭佳旭;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傅乘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可追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厦门大学;2014年
7 杨秋红;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8 孙明燕;鸡肉冷链可追溯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陈沛思;风险成本视角下生猪可追溯系统采用的激励相容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10 吴梅;中国中药可追溯系统的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粮食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59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