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转型发展下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及集约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乡村转型发展下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及集约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成都平原农村居民点正处于由传统式发展向现代化发展的全面快速转型阶段。乡村地域从农业经济时期原本单一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呈现出复杂、多样化和不稳定的趋势。本文以成都平原近郊区郫县和都江堰辖区范围内的的11个行政村/社区为实证对象,从人口—产业—上地3个维度构建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研究区乡村转型度、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测算和分级。在此基础上,选取并实地调研40个样本农村居民点,从数量结构、多样化与组合类型、混合用地状况3个方面讨论乡村转型发展下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农村居民点利用多样化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化、紧凑化、多样化和均质化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乡村转型发展下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从2009年到2014年,研究区乡村转型度、耦合度和协调度呈现明显分异,其中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两端偏低,中部偏高的态势。经测算,研究区协调度最低值为0.00,最高值为0.76,其中飞桥村和交通村为滞后失调,新胜社区、崇义社区、两路口社区和金沙村为轻度失调,界牌村和平康村为初级协调,黄烟村、望陆社区和红专村为发展协调。(2)从滞后失调到发展协调,住宅用地比重呈现减少趋势,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和生态用地比重均呈现波动或逐步上升趋势。同时,多样化指数、组合类型数呈现递增趋势,混合用地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平稳。乡村转型发展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非农化显著,各类用地比重从无序波动逐渐走向有序协调状态,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更多样,用地组合类型更齐全,混合用地更丰富。(3)距主干道距离和非农收入比重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多样化的主要因素。两者均与多样化指数显著负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89和-0.319。距主干道越近的农村居民点,能够凭借交通区位优势衍生出新的生产和服务功能;非农收入比重越高的居民点,受城乡二元制影响,倾向于将非农收入投资于住房扩建与更新,导致住宅用地无序扩张。从滞后失调到发展协调,距主干道距离和非农收入比重与多样化指数的相关程度呈现出区域差异。(4)从滞后失调到发展协调,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从0.12上升至0.91,说明乡村转型发展下农村居民点总体上从粗放向集约发展。具体而言,农村居民点利用合理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紧凑化上升后微弱回落,多样化与均质化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反映了农村居民点利用向合理化、紧凑化、多样化与均质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乡村转型发展 农村居民点 结构 集约利用 成都平原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5
- 1.2.1 乡村转型研究11-12
- 1.2.2 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研究12-14
- 1.2.3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14-15
- 1.2.4 文献评述15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15-19
- 1.3.1 研究口标15-16
- 1.3.2 研究内容16
- 1.3.3 数据来源及处理16
- 1.3.4 研究方法16-17
- 1.3.5 技术路线17-19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19-23
- 2.1 概念界定19-21
- 2.1.1 农村居民点19
- 2.1.2 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19-20
- 2.1.3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20-21
- 2.2 研究理论基础21-23
- 2.2.1 系统论21
- 2.2.2 协同论21
- 2.2.3 土地稀缺理论21-22
- 2.2.4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22-23
- 3 研究区域概况23-26
- 3.1 研究区选择23-24
- 3.2 研究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4-26
- 4 乡村转型发展分析26-35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6-28
- 4.2 评价方法28-30
- 4.2.1 指标标准化28
- 4.2.2 权重确定28-29
- 4.2.3 乡村转型度的构建29-30
- 4.2.4 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30
- 4.3 乡村转型发展分析30-35
- 4.3.1 乡村转型度分析30-32
- 4.3.2 耦合度分析32-34
- 4.3.3 协调度分析34-35
- 5 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分析35-51
- 5.1 样本居民点的选取35-36
- 5.2 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分析36-43
- 5.2.1 结构数量37-40
- 5.2.2 多样化与组合类型40-42
- 5.2.3 混合用地状况42-43
- 5.2.4 多样化指数、组合类型数和混合用地系数的相互关系43
- 5.3 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43-51
- 6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51-55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51
- 6.2 评价方法51-52
- 6.3 评价结果52-55
- 7 结论与展望55-58
- 7.1 结论55-56
- 7.2 不足之处56
- 7.3 未来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2
- 附表62-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政协委员提醒:不应忽视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13期
2 刘军;严明;曾进;;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1期
3 张强;;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以北京市郊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03期
4 周青;孙德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7期
5 罗红安;;浅析新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宏观原则[J];科技资讯;2009年07期
6 晏涵;刘觉民;韦林利;陈婷;陈果;霍金炜;;鹤城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7 宫攀;;农村小学撤并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8 来璐;李世峰;南国良;谭建欣;程昊;;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徐涛;孙华;石铭;;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及整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3期
10 姜广辉;张凤荣;韩连盛;谭雪晶;;论城乡互动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来璐;李世峰;南国良;谭建欣;程昊;;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4 廖兴勇;王周辉;周佳松;;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措施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悦;乐亚良;黄锦峰;彭敏;;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6 谢磊;;当前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黄宏亮;;有序建造农民新居 倾力塑造农村新貌——关于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调查与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孙其伟;;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与措施探讨[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9 朱凤凯;张凤荣;;都市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珍洁;郑新奇;杨玲莉;;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孝平;新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通过评审[N];芜湖日报;2010年
2 记者 汤小俊;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建议治治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尹明;构建农村居住新格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4 程伟虹;农村居民点规划控源截污近尾声[N];江阴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相玉梅;灌南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管理[N];连云港日报;2011年
6 郑力;泽普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步伐[N];中国建设报;2002年
7 王军 滕庆海;句容八成农村居民点通上客运班车[N];镇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泺;城镇化建设中应做到三个坚持[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春风 秦洁;“要为农民建房搞好规划服务”[N];联合日报;2007年
10 秦路;地大教授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佰林;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与空间分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曹银贵;典型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管理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倩;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丹杰;豫北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时机时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莉;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康秀梅;陕西省农村居民点建设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肖君;基于宜居评价的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兵;基于利益主体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决策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李盼盼;基于农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张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管伟;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整理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乡村转型发展下农村居民点利用结构及集约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59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