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7 16:19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高投入与掠资源并行”的现代农业初级阶段,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大部分是靠掠夺耕地内在养分和依靠化肥、农药、柴油等高投入换取,这直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生态效率已经在企业、工业领域的成功运用,农业生态效率的研究,将为“效率”农业与“生态”思想找到了最优的链接点,为“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1”提供有效的测度工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具有理论和现实双轮驱动的意义。本研究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生态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采取全省—地级市—县域—农村观察点的嵌套式研究思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SBM模型分析法、HP滤波分析法、时序截面分析法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从扭转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劣势切入,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差序化演变格局进行分析。首先,在相关文献的梳理下,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福建省2007-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从省域、地市以及县域三个层面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利用空间计量软件和HP滤波法分别从空间演化和时序演化两方面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格局具有差序化特征。最后采用新古典收敛假说进行收敛性分析,揭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具有绝对β收敛,而不具有σ收敛、俱乐部收敛和随机收敛特征,差序化演变格局将长期存在。第二,基于福建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首先,利用SBM-VRS模型、SBM-CRS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静态分析,测得福建省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各要素的投入敏感性,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多数农村的农业生态效率较为乐观,但仍有不少观察点处于无效的生产前沿面,其中农业纯技术效率是动力因素,农业规模效率是限制因素。根据要素投入敏感性分析,非期望污染产出是整个地区、年份的劣势指标,被忽略后,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化肥是个别年份、地区的优势指标,不是整体优势指标;农药的局部劣势指标比局部优势指标明显;农用地膜是局部优势指标;柴油使用量即是局部优势指标也是局部劣势指标;农业用水量是福建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弱势指标。其次,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福建省43个农村固定观察点农业生态效率在2012-2016年总体上呈现效率进步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技术水平的变动,但在2013-2014年间出现了效率退步的现象,原因是综合技术效率出现衰退,特别是规模效率的损失,而技术水平变动又不能弥补综合技术效率的损失。最后,根据农业生态效率与投入产出的耦合,参照有效单元,得出无效单元的投入冗余,对无效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提出目标值。第三,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前人相关研究以及福建农村农业发展状况,利用截面时序模型对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对三类不同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观察点进行分析发现2: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在5%和10%显著水平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三类呈现不显著促进作用;年末常住总人口数在10%显著水平对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和第二类产生不显著抑制作用;纯务农人口比重在5%显著水平对第一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二类和第三类产生不显著促进作用;兼业人口比重比在10%和5%显著水平对第二类、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产生不显著抑制作用;外出劳动力比重对第三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不显著的抑制作用;人均耕地面积在5%显著水平对第三类农业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对第一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第二类呈现不显著的抑制作用;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10%显著水平对第一类、第二类均具有促进作用,对第三类呈现不显著促进作用;种植结构在5%显著水平对第三类产生抑制作用,对第一类、第二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接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劳动力分别在5%、5%和10%显著水平对第一、二、三类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农村合作社数量在10%水平对第一类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对第二类、第三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在三类观察点都在5%水平显著;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类观察点中均在5%水平下显著,但其系数逐步降低,具有差序性;上级部门拨款、补贴在5%显著水平对第二类产生促进作用,对第一类、第三类产生不显著的促进作用。第四,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基于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的差序化特征和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分析,提出福建省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建议:(1)立足时空差序格局,扭转区域生态劣势;(2)削减农业投入冗余,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污;(3)提高技术正外部性,增强农业创新扩散;(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5)增加农业固定投资,优化农资配置效率;(6)实施耕地消耗补偿,健全生态导向激励机制。
【图文】:

生产率,机制,全要素生产率


逦国内外研宄进展与相关理论基础逦逡逑该指数不能进行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动分解,导致难以深宄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源,,在实际运逡逑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三,非参数的生产率测算方法。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逡逑Chames.A,Cooper.邋W,和邋Seiford.L.M邋首先提出了邋数据包络分析(Data邋Envelopment逡逑Analysis,邋DEA)。该方法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中关于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生产效率研宄。半逡逑个世纪以前莫塞斯?阿布拉莫维兹(Moses邋Abramovitz)将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我们的“无逡逑知”,即当投入不变时,导致产出增加的广义技术进步,包括硬科学(生产技术进步)和逡逑软科学(组织效率)的进步[90]。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无形投资的增加、资源配置逡逑合理化、技术革新的扩散、生产规模的变动和自然资源固有的质量。因此,全要素生产率逡逑不是研宄单个要素的贡献,而是强调多种要素的协同效率。逡逑

规模效率,技术效率,最大化


Figure邋3-1邋technical邋efficiency邋and邋scale邋efficiency逡逑数据包络法中关于CRS与VRS规模报酬的相关文献整理绘制。逡逑期望产出SBM-DEA模型逡逑-DEA邋模型逡逑C模型是采用径向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即按照比例对决策与实际的经济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决策单元评价时得到的益的最大化,而是效益比例的最大化。针对径向角度的DEA于投入与产出存在松他变量的角度,提出了非径向(Slack-Based。该模型的目标函数直接包含了松弛变量,同时将对偶规划中决为实际利润的最大化逡逑PSBK1邋:mmp邋=逦t1逦逡逑1邋+邋("也?+/少?逡逑r=l逡逑n逡逑(sJ)xi0邋=邋YjXu^j逦=逡逑;=i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伟;许淑婷;;中国能源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效应[J];地理学报;2015年06期

2 张伟;李长健;;耦合动力、外部作用与农地流转的优化路径[J];改革;2015年06期

3 王丽琼;;基于超效率DEA-ESDA的中国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4 刘新民;孙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山东省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5 张子龙;薛冰;陈兴鹏;李勇进;;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的收敛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2期

6 沈琼;;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生产的匹配性分析[J];农村经济;2015年01期

7 王娅;窦学诚;;河西绿洲灌区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1期

8 刘亦文;胡宗义;;中国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9 罗其友;米健;高明杰;;中国粮食中长期消费需求预测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05期

10 叶少霞;杨柳菁;;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探析财政科研投入模式[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2631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31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8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