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成都市大邑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政策效果评析

发布时间:2020-04-25 18:05
【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上了楼”,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一生产资源,户籍身份由农民转变为居民,这样一种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的城镇化进程带有统筹性和指令性,对失地农民的影响深远而急剧。农民失地即意味着失业,大量的失业大军涌入城市,打破了城市就业生态平衡,对社会稳定带来大量的不可预料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矛盾集中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上,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个体三个方面。一是从政府方面产生的影响来说。政府层面早已意识到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是关键环节,并开展了很多尝试,但是仍显力不从心。一方面,培训对象需求细化不足。主要是对失地农民群体与其他群体差异性,以及内部小群体之间差异性认识不够,在培训方式上面有大而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业工作结合创业工作开展不够。就业工作不能单纯谈就业,还应当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作用,产生“1+12”的组合效应。同时,宣传中梗阻、就业工作导向性不足等等问题也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原因。二是从社会层面产生的影响来说。失地农民问题是整个社会变迁性问题,社会不可能作壁上观。一方面,当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城市化是发展大趋势。建设占用的土地越多,就意味着农民的集体土地流失越多,失地农民群体规模就越大,失地农民就业矛盾越尖锐,就业情况越复杂、培训压力就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原有高质量就业阶层对部分失地农民的歧视难以短时间得到根本性改善。三是从失地农民个体方面来说。小农经济意识不会跟随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身份转变而消失。部分的失地农民思想观念的相对落后,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缺乏。更多倾向于短平快式的就业模式,大量体力活、简单重复劳动的就业方式,对整个人生,特别是就业缺乏整体规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年是一年。同时,部分失地农民对政府有依赖思想,总觉得政府会帮助他们,自己不愿意付出多的努力,缺乏主动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2006年以来,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原有二元体制。大邑作为隶属成都市的农业和旅游大县,较于中心城区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带来的影响尤为明显,失地农民就业工作压力逐年递增。那么现行的就业培训政策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困局是否能产生积极作用,是否有进一步优化、完善空间?鉴于此,本文将大邑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探究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最有效改善路径。本论文对大邑县现实行的就业培训政策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研究,并对大邑县就业培训政策提出了一些完善性建议。
【图文】:

失业率,前后对比


4.5.1“失业率” 指标 “前-后”对比分析“失业率”在这里是一定时间节点(本次选用2017年10月和2018年1月的两个时间节点)满足全部就业条件的就业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失业率=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这个指标是反映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政策效果最直观数据,,且较为容易获得和计算。特别是在采用“前-后”对比分析方法后,失地农民通过就业培训后的失业率变化得到直观反映。从图2失业率前后对比情况来看,好的方面是培训后失业率下降0.8%,不好的方面是培训前和培训后失业率均达到了19%左右。经查询相关数据,我国目前未官方公布失业率数据,而主要是以公布登记失业率为主,历年公布数据集中在4%-5%之间。邻国日本2017年度失业率在2.1%-3.1%之间波动;美国2017年12月公布失业率为4.1%。可见,虽然通过就业培训后失地农民失业率有小幅度下降,但是从失地农民失业率整体数据来看依然较高。

就业变化,频率,就业培训,整体提升


4.5.2“就业变化率” 指标 “前-后”对比分析“就业变化率”是对该群体样本一定时期内工作更换情况的体现,是工作变化人数与总样本人数之比。就业变化率%=变化人数/样本总人数%这个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失地农民群体就业的稳定性,就业培训的效果如何,失地农民群体是否实现达到收入稳定的状态,是对就业培训效率的重要评价。如果就业培训后失地农民群体整体就业变化率呈现下降趋势,那么说明就业培训对稳定就业起到了应有作用,反之则说明就业培训工作未达到应有效果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此次对比中,考虑到就业稳定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通过就业培训和配套的职介服务,产生就业方式变化的人员应该会有所变化。为确保数据的进一步准确和细致,从“未更换过”“1-3次更换”“4次以上更换”三个细化项进行调查和对比。详见图3“就业变化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C975;F321.1;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剑;;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培训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6年09期

2 井西晓;;困境与厘正:公共就业培训公私合作模式治理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04期

3 邵爱国;韦洪涛;;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参与决策的认知原型研究——基于代表性启发式的情境实验[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4 王斐;;公共就业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14期

5 范增民;赵伟;;大学生就业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22期

6 贺成军;;现阶段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8年16期

7 黄梅;;就业培训助力决胜脱贫攻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07期

8 李亨业;苏海南;张国庆;;对美国、加拿大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总体格局的认识及启示[J];经济学动态;1992年03期

9 章荣连;;关于就业培训方向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31期

10 张洪军;;失业、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向前;;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机制研究——基于重庆、东莞、泉州公共就业培训的调查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温田浩;;贵阳地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3 魏仕俊;;黔西南州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A];黔西南党校论坛2016年第4期(总第56期)[C];2017年

4 ;“一站式”再就业培训学校[A];全国建设和谐社区自主创新——获奖项目汇编[C];2006年

5 杨秀英;;应对沈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对策措施[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6 何筠;倪涛;;论我国公共职业培训机制的创新[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7 楚效伟;;对障碍人士的就业培训[A];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创新优秀案例(上册)[C];2011年

8 ;信息快递[A];工程焊接2008年第2期[C];2008年

9 魏玉栋;邓华江;;关于“民工”的人性思考[A];2006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06年

10 ;2010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即将开始[A];工程焊接2010年第1期(总第9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房佳;开展就业培训 搭建创业平台[N];延安日报;2019年

2 练洪洋;让职业院校成为就业培训主战场[N];邵阳日报;2019年

3 记者 孙伟霞;首府晒前四个月就业培训工作成绩单[N];伊犁日报(汉);2019年

4 记者 吴铎思;新疆开展就业培训专项整治[N];工人日报;2019年

5 记者 邢杰冉 实习生 吴文婷;就业培训不发愁 日子过得有奔头[N];河北日报;2019年

6 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黄荣海;定安扶贫就业培训送到“家门口”[N];海南日报;2019年

7 特约记者 马明超;海伦就业培训为贫困户添技能[N];绥化日报;2019年

8 记者 何勤华;助力脱贫攻坚 两年就业培训惠及6万多人[N];四川日报;2018年

9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每年10亿元支持100万人接受就业培训[N];山西经济日报;2018年

10 李振胜;邢台市启动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玉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资助就业培训实施效果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2 何筠;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赵海霞;我国失业群体正当利益保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史册;我国城镇非农失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通;成都市大邑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政策效果评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

2 杨丽;我国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供给中政社合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3 王佳蕾;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培训政策的精准性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9年

4 于双奇;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民工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张臣;湖北省退役士兵就业培训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6 任弘;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中基层政府责任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7 王萌;吉林省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问题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8年

8 张可鑫;互联网+背景下常德市新型农民工就业培训多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年

9 章郁涵;私人就业培训对个人收入的效应评估[D];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

10 朱虎;退役军人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40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40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