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平原典型小流域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影响
【图文】:
图 2-1 研究区域的土壤采样点Fig 2-1 Soil sampling sites in the study area2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概括研究区地处鄱阳湖平原,平原分布较多而丘陵分布较少。从海拔来看,研究区最拔为 133 米,说明研究区基本属于平原地带。其中,赤岸镇属低丘陵地带,生态优越,拥有森林总面积 10 万亩,年产林木 7000 余万,水田 7.2 万亩,年产优质 5 万吨;银杏、深山含笑等产品及花卉苗木数万株,3 万亩绿色生态有机猕猴桃
图 2-3 研究区水田、林地和园地Fig 2-3 Paddy fields, forests and orchard in the study area2.2 实验室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样品在研究区自然风干后,,由实验人员统一带回实验室并进行磨碎过筛。具体地,品先在实验室风干 30 天左右,然后,所有风干土壤过 2.0 mm 筛子并对每个土壤品进行继续过 0.25 mm 的筛子,用来测定 SOC 和 STN(g kg-1)。采用重铬酸钾(K2Cr2O7)油浴加热测定 SOC 含量;FossKjeltec 8400 全自动凯氏氮仪测定 STN 含量。受采样及实验室分析误差的影响,SOC 和 STN 含量测量结果可能存在异常值,而对 SOC 和 STN 空间分布与统计分析产生影响。在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地统计学分时,需要对实验室化验获取的 SOC 和 STN 含量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两种方法:种是采用 3 倍的标准差(拉依达准则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异常值重新测量或者删;另一种是为了保证所有样品的有效性也可以对有异常的样品进行反复多次测量以定其含量,这样既保证了样品的分析精度,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样品数量。文选取第二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反复测定以保证样品的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3.6;F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豪;;“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专题[J];地理教育;2016年12期
2 鞠敏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6年06期
3 郭月峰;祁伟;姚云峰;高玉寒;张美丽;;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6年11期
4 殷雅娟;潘晶;秦莹;;景颇族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征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28期
5 赵伟鹏;;武夷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壤性状特征比较[J];城市地理;2017年14期
6 王海燕;许长军;陈皓;;基于3S技术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调查[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张凤荣;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1期
8 迁雅男;许薇;;土地利用方式的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1985年04期
9 李雄;张旭博;孙楠;张崇玉;徐明岗;冯龙;;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无机碳比例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年06期
10 陈超;杨丰;赵丽丽;姚红艳;王建立;刘洪来;;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生;任华东;姚小华;张守攻;;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李伟;潘丹丹;艾应伟;张志卿;郭培俊;;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连凯;侯满福;邵明玉;刘朋雨;覃小群;;半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增汇潜力研究[A];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胡珊珊;于静洁;闵雷雷;;崇陵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试验研究[A];水系统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第七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李发东;宋献方;夏军;张万军;唐常源;刘昌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运动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7 柴敏;郭治兴;邓权权;;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孟媛;张凤荣;;以稻田填补都市绿色的新思路[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9 柴敏;郭治兴;黄玉麟;;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1990-2010年广东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梁海斌;史建伟;;五寨县不同林龄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庞佑军 本报记者 谢艳 徐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达州日报;2014年
2 太原市市长 耿彦波;节约集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太原日报;2014年
3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4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5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6 记者 杨应奇;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经济转型升级[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7 记者 杨应奇;江苏:民间投资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8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杨振之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王飞;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及乡村旅游的新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阜新市人民政府市长 杨忠林;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推动全市经济发展[N];阜新日报;2015年
10 本报评论员;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特性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唐夫凯;岩溶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6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北赢;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8 赵娜;太行山南段低丘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通量组成及其影响机理[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林杉;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于涌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国东南部红壤微生物特性及氮转化作用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叶枫;鄱阳湖平原典型小流域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9年
2 何白云;元江干热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9年
3 邢瑶丽;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热带SOC累积特征及相关性分析[D];海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宁沐蕾;崇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5 李子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氮组分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6 陈琼;丹江口库区土壤氮素转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年
7 胡玲伟;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8 Anastasiia Zhukova;气温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AMF多样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9 周丽;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年
10 李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海南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3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6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