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乡村性评价的南粤古道增城段沿线乡村优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1:46
【摘要】:在2016年,广东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修复南粤古驿道”的构想,借此契机促进沿线乡村的发展,实现乡村复兴和乡村转型的目标。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必然会对周围乡村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科学的评估乡村地域的现状,针对性的分区优化是驿道沿线乡村发展的首要问题。乡村性可以综合评估乡村社会经济水平,对城乡地域的差异性进行识别,是描述乡村地域特征的重要概念。在此背景下,采用乡村性客观评估乡村发展现状,有效划分乡村地域类型对周边乡村转型重构具有参考意义。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古驿道沿线46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增城区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遥感影像图以及镇街基础资料为数据源,用乡村性指数和GIS空间叠加等分析方法定量测定乡村性水平值,结合调研中的基础资料划分乡村发展类型;通过乡村性指标模型和ArcGIS可视化功能分析表达乡村发展类型的分布和空间差异特性;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地域,提出面向古驿道文化线路开发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为驿道沿线乡村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参考,促进乡村地域的有序更新。主要具体结论如下:(1)增城古驿道沿线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包括有省、市、区级物质文化遗产72项,自然景观资源18处,沿线经过的美丽乡村有22个,另外还有较为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沿线的乡村文化景观保存良好。(2)乡村类型划分,结合目前所做研究的分类标准,本研究主要分为商旅服务型、农业主导型以及劳务经济型,农业主导型的乡村有20个,劳务经济型的乡村有18个,商旅服务型8个。增城古驿道沿线目前的乡村发展主要以农业主导型和劳务经济型为主,发展潜力较大,产业升级的提升空间大。(3)棠村村-榕树吓村西北支线沿线乡村的乡村性整体较为均衡,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夏街村-浪拨村东北支线的乡村整体乡村性波动较大,大多处于偏弱乡村性;翟洞村-大埔围南部支线的乡村性差异大,波动最为明显。研究还对支线当中出现的极值点进行典型分析,探究最大影响因素。(4)增城古驿道沿线的乡村性整体强度一般,大多数处于中度乡村性数值区间,增城古驿道沿线乡村性的功能值区间值在0.300-0.350之间,处于中度乡村性状态。乡村性的具体分析,沿线生态环境普遍处于中度偏上的区间,东南部地区优于南部地区;居民聚落的聚集度中等水平居多,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现象;农业发展的强值区域主要集中于小楼镇的约场村、腊圃村等,呈现团块聚集形态;文化资源的较强值区主要处于支线的交汇处,以夏街村为中心环绕式分布;城乡联系较强的在交点连接处以南的地区,有明显的城乡交流,乡村性较弱。(5)对影响乡村性强弱的因素做深入探讨,本研究认为资源禀赋对乡村性有基础性作用,政府政策有引导和调节乡村性的作用,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则是市场机制。(6)基于乡村性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优化策略,首先是农业主导型乡村要注重耕地的保护,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供应链带来的效益;其次劳务经济型乡村要着力培育本村的特色支柱产业,深化乡镇企业内部机制的更新;最后是商旅服务型乡村,需要完善本村的基础服务设施,鼓励村民参与,形成全域旅游的古驿道的文化线路概念。
【图文】:

基于乡村性评价的南粤古道增城段沿线乡村优化策略研究


研究框架图

增城,驿道,区位


增城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东与龙门县、博罗县接壤,南与东莞隔江相望,西与萝岗区毗邻,北面同从化区相连。自东汉建安六年(201 年)建立增城县以来,增城已拥有 1800 年历史,并已经被联合国认定为“千年古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沉淀。增城作为古代广州与粤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城市联系的重要通道,古驿道是中国古代国家为政治、军事、财政需要,从中央向各地传递谕令、公文,官员往来,运输物资而开辟的道路(如图 2-1 所示)[43]。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交通、商贸的重要载体,在岭南历史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增城地域特色而衍生出来的商贸文化、移民文化、民系文化等,成为了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驿道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为沿线乡村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选定增城区沿线古道的乡村具有开发示范性作用,可以为之后的乡村规划提供有利的参考研究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F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星;王艳平;邵阳;;乡村性:对乡村旅游现状感知的批判性思考[J];江科学术研究;2019年01期

2 花菲菲;;旅游发展背景下西安市乡村性游客感知评价[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03期

3 任国平;刘黎明;管青春;孙锦;;基于生活质量的大都市郊区乡村性评价及空间自相关类型划分[J];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07期

4 褚永立;;基于旅游者视角的乡村性感知问题研究——以南京“不老村”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年04期

5 刘敬华;石张宇;;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要素根植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6 刘晋希;何伟;;四川省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及演变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7 祝佳佳;杨璐璐;叶超;;山西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变[J];中国名城;2018年03期

8 孙荣蔚;;现代乡村性:乡村旅游本质的新认知[J];乡村科技;2018年15期

9 陈红颖;吴军;;基于问卷调查的乡村性感知评价——以北京游客群体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10 许标文;张伟利;刘宇峰;杨军;;台湾乡村性空间演变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关系[J];台湾农业探索;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汤幸芬;;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汤幸芬;;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汤幸芬;;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4 肖路遥;;基于县域尺度的湖南乡村性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形成机理[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2015年

5 杜涛;田建民;孟俊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析——以河南省新县为例[A];第十四届华北六省(市、区)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6 翁才银;杨庆媛;;三峡库区乡村性评价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吴小根;陈智博;宋福临;;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探讨[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秦玉友;“乡村性”:重塑乡村教师专业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5年

2 本报记者 刘昱汝;民宿行业发展迎来“国标”[N];中国产经新闻;2019年

3 朱跃武 杭州华清旅游规划设计院;“乡村小资源”的旅游化利用[N];中国旅游报;2016年

4 山东省旅游局 于凤贵;关于科学发展山东乡村旅游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2014年

5 湖南省旅游局 龚铁军;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N];中国旅游报;2012年

6 王东宇 玉田县文体局副局长;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N];唐山劳动日报;2009年

7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云松;把握民宿五大特征促进民宿健康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6年

8 浙江省旅游局 肖歌;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引导(上)[N];中国旅游报;2009年

9 辽宁省文化社会学学会会员 包大明;在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推进乡村旅游发展[N];丹东日报;2018年

10 北京商报记者 贺陈慧;原生态的风土人情[N];北京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于兰华;失地老人经济参与的行动逻辑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3 田东娜;基于空间视角的大连市乡村旅游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晋希;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2 田雪沁;旅游开发背景下李渡镇乡村性传承评价及保护与更新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莫悠;基于乡村性评价的南粤古道增城段沿线乡村优化策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4 钟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5 周雪;苏州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年

6 梁航佳;广西县域尺度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年

7 卢佳佳;乡村民宿的整体改造策略与方法[D];郑州大学;2019年

8 许彩艳;庆阳市乡村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9年

9 白雪冰;广西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10 单琳耀;乡村旅游对乡村性的影响机制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64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64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1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