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水稻机械化生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00:14
【摘要】:稻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据FAO统计,亚洲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世界总播种面积、总产量的88%和90%。中国和泰国是水稻主产区,在世界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中国是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第二、稻谷总产量第一的国家,单产方面也优于其他国家,但2016年中国稻米进口 550万吨。泰国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列世界第四和第六,是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国,年出口量达988万吨,但是单产远低于中国,也低于日本、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菲律宾和缅甸等国。本文站在经济全球化和提高稻米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从水稻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组织形式、政策措施等方面,全面系统研究中泰两国水稻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生产效益,提出中泰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发展路径和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政策建议,为中泰两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研究和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水稻生产机械化相关理论与方法述评,提出水稻生产效率是稻谷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稻谷产后处理和加工机械化是提高稻谷品质和附加值的重要保障。论文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稻谷国际竞争力要具有“更高的水稻劳动生产率”,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必须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观点。研究提出采用复合年增长率(CAGR)、水稻耕整地机械化率(RMT)、水稻种植机械化率(RMP)、水稻植保机械化率(RMCP)、水稻收获机械化率(RMH)和水稻烘干机械化率作为衡量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以及水稻生产机械盈亏平衡点和回收周期的计算方法。(2)运用综合研究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提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地经营规模、种植制度、生产模式、技术路线、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等。全面系统分析中泰两国水稻生产效率,构建基于生产效率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影响因素模型框架,比较中泰两国水稻生产的土地经营规模、种植制度(农艺制度)、生产模式、技术路线、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并以中国广西贵港和泰国拉差布里水稻生产机械化为例,探讨其各自特点,研究提出中泰两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选取经济规模(C1)、育秧技术(C2)、生产模式(C3)、技术模式(C4)、服务类型(C5)和政策(C6)这6个指标作为泰国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益的影响因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对农户的调研,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最终确定了6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其排序为育秧技术(C2)、经济生产规模(C1)、政策(C6)、技术模式(C4)、服务类型(C5)、生产模式(C3),权重分别为35%、22%、19%、13%、9%、6%。论文选取机械价格、机械性能和机械作业能力这3个指标作为影响泰国水稻种植农户购机意愿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对农户的调研对这3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农民购买拖拉机时,机械价格、机械性能和机械作业能力这3个指标的影响比重分别为500%、41%和9%;当农民购买插秧机时机械价格、机械性能和机械作业能力这3个指标的影响比重分别为48%、44%和8%;当农民购买喷雾机时,机械价格、机械性能和机械作业能力这3个指标的影响比重分别为47%、43%和10%;当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时,机械价格、机械性能和机械作业能力这3个指标的影响比重分别为56%、34%和10%。(3)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比较研究中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提出中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的优化方案。以系统工程理论的视角,分别研究中国和泰国现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分析不同技术模式下的生产效率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基于提高稻谷品质、加强稻谷产后处理(烘干)机械化的中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优化方案,以及基于提高稻谷生产效率和单产的泰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优化方案。论文对比研究了同为双季稻区的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泰国叻丕府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情况。2016年,中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9.20%,其中机耕率为99.31%,机械种植率为44.45%,机收率为87.11%。2013年,广西水稻种植面积为205万公顷,产量1156万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2.50%,其中机耕率为95.33%,机械种植率为17.97%,机收率为71.29%。2013年叻丕府的水稻种植面积为0.10万公顷,产量为4.25万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6.92%,其中机耕率为100.00%,机械种植率为23.05%,机收率为100.00%。(4)以生产组织最优的视角,提出“互联网+大数据”可持续发展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框架。农机服务组织是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效率的重要组织保障,全面系统分析中泰两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组织方式、服务方式、作业规模、生产效益,针对个体农户、不同经营规模的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的经营状况进行案例分析,针对不同服务组织使用的主要农业机械进行盈亏平衡点和回收周期的计算和比较分析,提出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可持续发展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框架。论文文主要研究分析重点环节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模式,分别选择个体农户、农机专业合作等不同机械化生产组织模式来进行中国和泰国的典型案例对比分析。以农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为基础,分析了盈亏平衡点和回收周期。结果表明,中国的个体农户,所拥有的小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与水稻插秧机农机装备的盈亏平衡点分别为每年作业6.4公顷与27.26公顷,这些机具的回收周期分别为2年与1年。中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大型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和收割机的盈亏平衡点分别为每年作业30.07公顷、56.07公顷与12.52公顷。回收期为2年。泰国个体农户,装备的步进式拖拉机、步进式插秧机的盈亏平衡点分别为每年作业20.31公顷、和63.24公顷。泰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装备的乘坐式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盈亏平衡点分别为每年作业28.18公顷、61.54公顷、和75公顷。机械的投资回收期为5年半。(5)比较研究中泰水稻生产机械化扶持政策,提出促进泰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政策措施。全面系统比较分析中国和泰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体系构架,特别是系统分析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农机深松作业补贴政策等,提出促进泰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政策体系框架,为泰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通过对水稻机械化生产全环节的分析,在中国实施一系列适当的农业扶持政策后,提高了其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率。从泰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严重缺陷来看,有如下几种方法可以提高其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水平:①应编制一份关于水稻生产机械化数据的年度报告,为决策者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指导依据。②应将农业机械政策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③应广泛推广水稻种植和植保机械化,以期提高整个水稻机械化生产系统的效率。④应开展对现代农业机械技术的研究,例如精准和智能耕种,以便向年轻一代农民试验示范并带动。⑤政府应考虑到农业机械补贴政策。⑥完善农机合作社或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者的体系建设,鼓励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3;S233.71
,
本文编号:268096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3;S233.71
,
本文编号:2680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68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