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精准扶贫视角下中国东北农村贫困地域性特征及成因

发布时间:2020-08-06 14:43
【摘要】:基于结构性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解析中国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地域性特征,并对区域内部典型农村贫困区贫困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与解构。研究认为:1东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县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和黑、吉、辽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交界地区以及中俄、中朝边境地区,形成东、西两大片区,西部片区呈带状自北向南延伸,东部片区内存在两个团块状贫困人口集聚区,整体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部存在5个农村贫困高发区,分别为中俄北部边境贫困高发区、中俄东部边境贫困高发区、松嫩平原贫困高发区、西部贫困高发区、中朝边境贫困高发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北高南低,西低东高"的特征明显。(3)农村贫困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吃穿与医疗保障问题突出;罹患疾病以及耕地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是导致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的主因,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出务工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4)区域内部存在西部农牧交错区、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三大典型农村贫困区,西部农牧交错区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行、农户自身思想认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不利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农村贫困问题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性外流所引发的系列效应导致;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农村贫困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发、耕地资源不足的影响。
【图文】:

空间分布,农村贫困人口,空间分布,贫困县


〖?28151558国贫县148022省贫县1471536贫困县(按片区分)片区贫困县113014普通贫困县17121544整体来看,东北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形成东西两大片区。贫困县多分布于东西两翼(图2)。西部地区贫困县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以及三省与内蒙古交界地区,其中辽宁省40%的贫困县邻接内蒙古东部地区;吉林省西部白城市的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的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东县、拜泉县,绥化图1东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抽样县空间分布Fig.1SpatialdistributionofruralpoorinNortheastChina1450

贫困县,贫困群体,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


砝投狴?力显著衰减且子女刚组建新家庭赡养能力较弱的过渡阶段,其次分别为46~55岁(24.54%)和66~75岁(23.67%),其余年龄段相对较少。而从脱贫群体年龄结构看,主要为46~55岁(39.25%)和36~45岁(29.57%),65岁以上仅占0.61%。3.1.2贫困群体文化水平偏低从受教育程度看,贫困群体显著偏低。70.11%的贫困个体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24.09%为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仅占4.80%,贫困群体文化程度整体偏低,而较低的知识文化水平不利于贫困群体学习先进生产技术,进而制约生产,对其摆脱贫困造成较大障碍。图2东北地区贫困县分布Fig.2Distributionofpoverty-strickencountiesinNortheastChina1451

空间分布,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空间分布


疗费用有限,加重了贫困群体的生活负担,使其在医疗方面的保障率较低。3.3贫困群体家庭收支结构性问题突出3.3.1家庭收入来源单一,对政府帮扶资金依赖严重东北地区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种养殖结构未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进行及时调节,粗放式的种植业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亦是贫困群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将其作为第一收入来源的家庭占到总体36.82%。此外,贫困群体对政府提供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性资金依赖性极强,以该收入作为第一收入来源的家庭比例高达34.17%,一方面揭示贫困群体家庭收入图3东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发生率空间分布Fig.3SpatialdistributionofpovertypopulationandpovertyincidenceinNortheastChina1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远立,饶克勤,胡善联;政府支持与农村健康保障制度[J];中国卫生经济;2002年05期

2 梁桂云;试论农村贫困地区小康建设[J];甘肃农业;2003年07期

3 吕丽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王晓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11期

5 宋爱军;;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J];甘肃农业;2008年06期

6 单大圣;;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7 蒋万胜;宋建昕;;农村反贫困中的信任建设[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肖从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思路[J];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03期

9 李明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反贫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尹毅;关于新时期云南农村反贫困问题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姚云云;东波;;黑龙江农村反人文贫困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赖景生;;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对策[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曹应旺;;夯实根基的重大决策——从支持家庭联产承包到新农村建设[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4 向丽红;施江滨;;浅谈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及对策[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程丽银 祁龙 张永贵;两个“意见”普惠我州农村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N];红河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苗青 魏美丽 崔小红 采写;新农村:首府百万农民的热盼[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3 江海燕;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N];学习时报;2006年

4 高怡;姚安县力促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8年

5 郭莹 汪蔚 凌曼文 高雪娟 邱燕娜 刘磊;谁解“三农”结?[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6 赖晓莉;让丰收村真正丰收起来[N];成都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孙勇 王璐;去年扶贫投入增至2272亿元[N];经济日报;2012年

8 记者 孙勇 王璐;去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N];经济日报;2012年

9 庞文渊 蔺少敏;我市七百“三无户”喜迁新房[N];宝鸡日报;2012年

10 记者 李存才;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增长4成[N];中国财经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俊生;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吴春梅;转型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陈治东;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雨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刘敏;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王雨林;转型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文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研分析与绩效评价[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桐岩;农村反贫困进程中的能力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李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与贫困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3 周小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

4 仲建国;四川省巴中市创新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巴山新居”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刘聪颖;涪陵区农村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吴炯丽;南疆三地州农村致贫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7 伏晓利;固原市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黄淑婷;农村反贫困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冰心;吉林省农村可持续性脱贫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覃杰;湖北武陵山区农村贫困测度与治理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782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782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7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