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成就及贡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13:23
【摘要】:自古至今,农业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马克思曾经说过:“农业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而一切劳动首先并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展农业经济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并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新局面,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其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对当时革命斗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不仅保障了苏区粮食的供给,有力的支援了革命斗争,还保障了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苏区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畜牧业、林业等各项生产事业,总结其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弘扬其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于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成就及贡献作为研究对象,对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背景、发展措施、成就及贡献以及其历史经验、不足和启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背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矛盾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入手,论述了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主要论述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川陕苏区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并通过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优先发展粮食作物,鼓励副业发展,并充分发挥苏区财政、金融、贸易的作用来发展农业经济。第三章则重点归纳和总结了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成就及贡献,主要表现为: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生产资料,阶级结构和权力结构被改变,形成了适合苏区实际的经济发展体制;地主和农民掌握的经济权重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苏区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多元化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能力大大增强,农、林、牧、副、渔各项经济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苏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促进了苏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经过土地革命后,农村出现新气象,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苏区政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也为红军战斗提供了充足的物资给养,促进了军民团结,有力的支援了革命,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第四章则重点探索了川陕苏区发展农业经济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挖掘其发展农业经济对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川陕苏区始终把发展农业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并坚定不移的坚持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积极引导农民走集体生产的道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及“左”倾错误的影响,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认真总结其历史经验和不足,对当代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对农业经济发展保持高度重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各级政府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局面,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各种活动激活农村经济,科学管理、合理调配进行集体化生产,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健;张喜庆;;川陕革命根据地县级苏维埃政权刍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曾福生;;新时期中国“三农”发展思路的再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3 王明前;;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体系的正规化建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苟德仪;李健;蔡东洲;;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谭晓钟;;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开发[J];文史杂志;2011年03期

6 陈刚;;“金土地”架起百姓心中的连心桥[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18期

7 李健;张喜庆;;论川陕苏区创建的艰巨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黄传荣;;川陕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来源[J];文史杂志;2010年02期

9 王雪燕;张强;;简析川陕苏区农业生产中的互助合作[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7期

10 孟学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J];山西农经;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其芳;20世纪30年代川陕苏区土地革命问题评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93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793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