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多、分布广、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在脱贫攻坚道路中,民族地区的脱贫任务是“硬骨头”,尤其是我国中西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意识贫困等多重因素的重合使得减贫形势严峻。四川省茂县,为我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并处于断裂带与自然灾害多发区,其贫困问题受到自然、人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故而其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研究茂县贫困问题对于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区的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茂县脱贫攻坚启动以来,不断探索扶贫新模式,现已具有良好的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基础,其脱贫成效已初具规规模。本文从对茂县精准扶贫效果评价的角度出发,以精准扶贫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和参与式扶贫理念与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关键人信息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多部门数据收集等方式对茂县的贫困人口现状、致贫原因及扶贫手段进行调查和访问,针对其扶贫措施和具体实施情况,从贫困户、贫困村、乡镇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扶贫措施和扶贫成效并通过典型案例加以佐证。通过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茂县的成功脱帽是以坚持“重点在农村、关键在高半山”作为工作思路,把高半山区、大骨节病区等重点区为着眼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为扶持对象,积极探索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新办法,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采取农技专家“田间培训”,农民夜校和校地合作等举措提升贫困户的生产能力。以地方特色为支撑,以“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旅游”、“贫困户+企业”的方式带动就业,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特色旅游。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低效的现状,茂县探索了以公司合作、生猪代养的产业扶贫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同时针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机制建议:(1)创新脱贫攻坚长效机制(2)构建资产扶贫机制(3)构筑返贫预防机制(4)建立动态的返贫预警与脱贫申报诚信机制(5)更加重视扶智在扶贫减贫中的作用(6)注重贫困户精神脱贫。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323.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精准扶贫理论及思想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精准扶贫的特征及理论基础的研究
1.3.3 关于民族地区扶贫对策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精准扶贫的含义
2.1.1 精准识别
2.1.2 精准帮扶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参与式扶贫理念与合作型反贫困理论
第三章 茂县扶贫现状分析
3.1 茂县基本情况
3.2 茂县贫困状况
3.2.1 近年来茂县贫困人口状况及贫困发生率
3.2.2 致贫原因
3.3 茂县脱贫攻坚主要做法
3.3.1 完善帮扶机制
3.3.2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3.3.3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3.3.4 注重就业
3.3.5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3.6 创新扶贫模式
第四章 茂县精准扶贫效果评价
4.1 评价标准
4.1.1 贫困户脱贫标准
4.1.2 贫困村退出标准
4.1.3 贫困县摘帽标准
4.2 贫困户层面
4.2.1 措施
4.2.2 扶贫效果
4.2.3 具体案例
4.3 贫困村层面
4.3.1 措施
4.3.2 扶贫效果
4.3.3 典型案例:“生猪代养”发展集体经济
4.4 乡镇层面
4.4.1 措施
4.4.2 扶贫效果
4.4.3 典型案例
4.5 存在问题
4.5.1 协同治理机制运行效果不良
4.5.2 教育扶贫作用发挥不充分
4.5.3 “养懒人”“越贫越光荣”现象滋生
4.5.4 产业帮扶落实困难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创新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5.2.2 构筑返贫预防机制
5.2.3 建立动态的返贫预警与脱贫申报诚信机制
5.2.4 构建资产扶贫机制
5.2.5 要重视贫困户的精神脱贫
5.2.6 更加重视扶智在扶贫减贫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仙;;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衔接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农经;2019年06期
2 朱珊珊;;精准扶贫中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年12期
3 董宪佐;;关于“精准扶贫攻坚战”相关难点及措施的探讨[J];经贸实践;2018年13期
4 李军;;党校助力精准扶贫探析[J];农家参谋;2018年10期
5 冯文全;徐松妮;;精准扶贫的教育路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3期
6 童泽勤;;浅析农民科技培训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7年18期
7 王毓梅;;试论精准扶贫的难点及解决对策[J];中国食品;2019年02期
8 梁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财富生活;2019年22期
9 丁怡舟;;论精准扶贫实践困境与出路[J];明日风尚;2016年22期
10 刘卓;宋凯;;武陵山片区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精准扶贫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6年3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崔菁菁;加强吉林省扶贫开发的总体框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陶振全;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考察与我国跨越路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杨;内蒙古农牧区精准扶贫瞄准识别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年
2 王斌;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伦理考量[D];南华大学;2019年
3 熊晓芳;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4 刘成;我国农村贫困识别和帮扶措施的耦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5 赵昱霖;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6 李艳艳;资产建设视角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
7 范昊东;四川省S市M区“五个一批”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成效与困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8 加玉花;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9 曾雯佳;茂县精准扶贫效果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10 朱晓芳;“营改增”的税收洼地效应对贫困县服务业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
2793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79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