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5 21:09
   产业融合的概念源于国外,最早出现在信息通信业。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研究。基于宏观研究的视角,产业融合不仅局限在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而且在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发生,具体讲,产业融合是指相互渗透、交叉,并融合为一体的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同一产业,最终得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农村产业融合是由产业融合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跨界集约化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使得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本文研究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内部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业与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休闲、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产业融合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且通过产业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重构和升级产业功能,从而发生产业形态的变化。当今,农村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渐由原来的产业分立、界限清晰,向各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演进。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三次产业的渗透,极大增进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变革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拓展其原有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与二三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之间的融合,使之逐渐模糊了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并突破了原有产业的发展空间,建立起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融合、互补联动的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较之以往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产生了新的问题。诸如供求结构失衡、成本攀升、库存高企、资源环境约束等严峻挑战,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的破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必须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这既体现了产业内部发展逻辑,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因此,从一产基础强化、二产结构优化、三产功能健全等方面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农村三次产业多种融合模式是当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咨询专家相补充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摸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及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借鉴农村产业融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对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融合程度及影响效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并力求为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包含六个章节及结论。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在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行为主体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奠定了研究报告的理论基点。第三部分即第三章,是本论文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部分。本章重点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必要性,指出当前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四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测定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第五章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对农业竞争力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水平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影响及产生的经济效应。第五部分即第六章和结论。这部分通过全文的论证分析,提出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得出全文研究结论。第一,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在整体上处于低度融合阶段。通过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测定得知,尽管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强化,但目前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畜牧业的融合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属低水平的融合。究其原因,主要受产业融合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及相对分散的农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第二,农村三次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可从多个维度推进形成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及一体化农村产业体系。从横向看,产业融合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尤其是深度利用二三产业资源和在市场中的重新定位,使现代农业的功能和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新的农业形态在产业融合的模式下呈现;从纵向看,农村三次产业的纵向融合发展,即农工商一体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产前和产后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第三,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转变农村产业发展理念,由以往的三次产业分立发展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树立融合型的创新发展理念,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态势,产业之间可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及交叉重组,实现产业、要素和资源跨界融合。努力探索“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全链协作、共担风险、运营持久”的互利共赢关系。第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基本供给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尤其是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必须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农业服务业。第五,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增强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财政金融扶持产业融合主体。财政涉农资金要逐步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第六,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产业分工与产业融合反映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两种状态和发展趋势。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是在不断发展。产业分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业务渗透、价值链整合,使分立的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协作、协调的趋势和状态。由于产业融合会催生新的产业,所以产业融合又可以认为是产业分工新的起点。作为交叉互动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共同推进着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7
【部分图文】:

链式


图 3.5 链式联结图近年来,吉林省依托中西部畜牧业资源的优势,已形成以德大、皓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中部地区的玉米资源优势,形成以中粮生化等企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东南部地区的长白成以修正药业、敖东药业、鸿发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林、药加工为主的并依据本省林牧渔业资源,鼓励发展林牧渔产品和林产品加工业,促进业立体式发展。在此基础上,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内外联动,延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通过延长产业构建利益共同体,为农业产业聚集带、集聚区形成奠定基础。如农安台等县(市、区)的农民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为新兴的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对接,建立起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在物流配送、信息专业市场等环节,发挥其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如吉林省大安市先达食品有限公司,以龙头带动农户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关系图,交叉融合,旅游产业,关系图


吉林省孤家店子镇在发挥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将其农业、文化叉融合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温泉作为该镇的特色,将其打造成休发以人文景观为依托的王府院落、农耕博物馆、乌拉古城影视基业,而观光与体验农业有农业生态园、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智械生产场景等。同时,该镇生产的绿色农产品又为旅游者提供了食品,提升了旅游餐饮消费的质量。此外,一些农产品还可为旅的选择,成为旅游纪念品。由于将其观光农业与温泉文化、民俗此创建了五星级旅游企业,年接待能力达到 50 万人次。这种充资源,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销售的收改善农村环境,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①。镇二合村开发当地冰雪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和农家乐项目,人均增收就达到了 1.5 万元。实上,拓展农村产业发展功能已成为人们由生存需求向享乐和发

吉林省农业,走势图,工业


图 4.3 吉林省农业与工业融合度走势图从吉林省农业与工业融合细分行业来看,融合领域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吉林省农业与食品加工业融合度为 8.92%、与食品制造业融合度为 7.1烟草加工业融合度为 6.39%,而与家具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却缺乏融合。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融合度较好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吉林省食品工业占据农产品加工%左右,2016 年吉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业、食品制造业、烟草业分食品工业的 54%、8%、7.5%、2% 。3.吉林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度分析表 4.8 得知,吉林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数值整体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在低度融合阶段。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从 2003 年 5.4%上升到 2017 年 7.48%间增幅达到 38.52%。虽然目前融合数值较低,但增长幅度高于农业内部融业与工业融合增幅数值。吉林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数值的快速上涨表明了

本文编号:2819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19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