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GIS的长垣县耕地流转适宜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18:31
   自2004年以来,为确保“三农”工作在我国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务院连续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显著差距。目前我国农地流转工作持续推进,农地流转面积已经超过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5%,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现阶段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耕地流转的范围及深度加大,耕地流转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目前体现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土地流转没有依据,特别是流转的费用及区域选择较为随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流转的规范化,也影响了耕地流转各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耕地流转的内涵及评价思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影响耕地流转的自然、区位、劳动力资源状况、耕地投入产出状况、农民态度等维度,建立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7年河南省长垣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数据、2017年长垣县耕地质量评价监测数据库及实地调研数据,以行政村为最小评价单元,对长垣县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长垣县乃至国内类似地区的耕地流转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表明:(1)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状况、耕地投入产出状况、农民流转意愿等多种因素,本文建立的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的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可以用于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2)从评价结果看,长垣县的耕地大部分适宜流转。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高度适宜流转区、适宜流转区、较适宜流转区和不适宜流转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16.52%、36.57%、29.21%、17.70%,基本符合长垣县的实际情况。(3)在空间上,长垣县耕地流转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在空间上呈现小集聚与大分散相结合的特征。长垣县在空间地理分布方面呈现小集聚与大分散的特征,并且表现出距离中心城区或主干道路越近耕地流转适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各个乡镇之间和各乡镇内部方面表现出各级别适宜分区分布较均衡,尤其是适宜和较适宜流转区面积占比较大,分布范围较广,部分乡镇内两种形式同时并存,高适宜和不适宜耕地流转区面积占比相对较小,且分布较集中。(4)长垣县耕地流转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排水条件、交通条件及农民意愿。在限制因素上,不适宜耕地流转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排水条件、交通便捷度、农民流转意愿等,表明该区在今后的耕地流转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县乡道路体系的完善、农民主动流转土地的意愿的正面引导。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3.211;P208
【部分图文】:

土地利用现状图,长垣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公顷


图 4-2 长垣县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资源现状 年长垣县耕地面积为 71840.83 公顷,为该县总土地面积的 69.19%65.14 公顷,为耕地总面积的 93.49%;水田 4589.92 公顷,为耕地

长垣县,现状


长垣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图

空间分布图,长垣县,流转现状


长垣县耕地现状空间分布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冰雪;孙建平;;基于GIS的池州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J];池州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 潘洪义;景伟力;范婷;;基于资源禀赋的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适宜性分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3 喻忠磊;张文新;梁进社;庄立;;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9期

4 王喜;梁流涛;陈常优;;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意愿差异分析——以河南省传统农区周口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8期

5 陈宁丽;张合兵;司朝霞;;基于GIS的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以平顶山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6 马述忠;叶宏亮;任婉婉;;基于国内外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06期

7 李伟芳;俞腾;李加林;陈鹏程;陈阳;;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以杭州湾南岸为例[J];地理研究;2015年04期

8 郭敏;;土地资源管理中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06期

9 王喜;陈常优;谢申申;;基于行为与结果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6期

10 崔勇;刘志伟;;基于GIS的北京市怀柔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丁淘沙;基于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经济适宜性评价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唐Z

本文编号:2820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20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8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