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乡村区域“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20:21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乡村区域面积广大。“三农”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并提出了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生产上让农业强起来,生活上让农民富起来,生态上让农村美起来,对探寻乡村振兴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叩官镇12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乡村区域、“三生”、协同发展等概念进行界定,论述促进乡村区域“三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其次,在定性分析研究区域“三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学理论入手,构建“三生”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叩官镇12个村“三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根据12个村“三生”系统协同度水平以及“三生”发展状况,提出促进“三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12个村整体来看,从2007年到2016年,“三生”各子系统变得更加有序,乡村“三生”系统存在协同关系。各村“三生”系统协同度内部差异较明显,阎家庄村与小迪吉村协同度高于0.4,“三生”协同发展的现状水平最高,处于较好的协同状态;小北沟村、董家楼村、北山村与尹家坪村协同度高于0.3低于0.4,“三生”存在协同关系,整体协同程度不高;北回头村与张家坪子村协同度高于0.2低于0.3,子系统有序度变化程度最小,协同状态最好;北坪村、白石子村、黑石子村与于家崮子村协同度为0,“三生”系统无协同关系。通过“三生”发展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叩官镇拥有天然优越的生态环境,但是农业生产条件较为单一落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通过协同度模型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乡村生态发展状况良好,生产发展较迟缓,生活水平有待提高。研究区乡村“三生”整体协同程度不高,处于协同发展的初级阶段,要走乡村振兴道路,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促进“三生”协同发展。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323
【部分图文】:

示意图,乡村,模式,示意图


第 2 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界定区域理空间上,城镇和乡村是两个相互影响而又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乡空间,受城镇的辐射影响。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外的其他区域,即乡中心区和村庄。乡中心区是指乡、民族乡人民会地域和乡所辖居民委员会地域,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及未划入城镇的农场、林场等区域[65]。区域概念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将区域解释为“是具有一定地理位置和可度量的实体,各要素有内态特征相似”[66]。美国地理学家普雷斯顿·詹姆斯(Preston E. James)认或某几个特定指标划分出来的一个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围[67]。所以,本研究中,乡村区域是指城镇以外的农村村民居住和从域(图 2-1)。

示意图,村庄,地理位置,示意图


五莲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东临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西邻莒县,南与东港毗邻,诸城市接壤。五莲县辖 9 镇 2 乡,2016 年纳入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叩官镇位于县东北部,东邻青岛,南接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北靠诸城市,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辖 43 个行政村,8775 户,2.4 万口人。总面积 117.4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49 万亩,山场面积 3.9 万亩,森林覆盖率 69%,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盛产苹果、樱、丰水梨、杏子、板栗等果品,农业资源丰富,其中,林果、茶叶、黄烟、有机蔬菜大优势产业。叩官镇农业、农村、农民的基础条件稳定,选取叩官镇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为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叩官镇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之间题比较严峻。本研究所选取的 12 个行政村均位于叩官镇东北部,黑石子山、大耳山顶子山等环绕四周,是叩官镇典型的山区乡村,地理位置及环境对乡村发展有一定的性,探寻乡村“三生”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关系,研究“三生”协同发展问题对于实施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指导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根兴;;多角度思考上海乡村振兴[J];党政论坛;2018年10期

2 袁金辉;;推动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振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10期

3 北京市农研中心课题组;;首都乡村发展基本情况分析[J];北京人大;2018年09期

4 董向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甘肃农业;2018年20期

5 农富安;;践行《条例》要求 凝聚乡村振兴力量[J];新西藏(汉文版);2018年10期

6 本刊编辑部;;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J];植物医生;2018年10期

7 鲁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下)[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18年10期

8 周娴;;编者语[J];公共艺术;2018年05期

9 徐国祥;杨佑安;裴艳;廖伟忠;周小江;;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8年S1期

10 张四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选好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人[J];江东论坛;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华东;;公共财政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A];2015中国第一届公共经济学·理论服务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杨洁;任绍斌;;国外乡村发展政策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2016年

3 陈鹏;陈秋宁;林金子;;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途径探讨[A];探索科学2016年6月学术研讨[C];2016年

4 黄平凡;;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开启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征程[A];宜春社会科学2018年01期[C];2018年

5 秦红增;;文化农民:新世纪乡村发展的主导者[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6 熊海峰;张宜帆;;乡村振兴目标下文旅融合的路径选择[A];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8)[C];2018年

7 耿莎莎;王丰;王丽娜;王宇峰;;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乡村发展与建设规划策略研究——以方城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C];2016年

8 宫远山;申振;王柄荃;;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发展常态及转型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2015年

9 徐辰;杨槿;;乡村发展特征、政策与引导——以苏南地区为例[A];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7年

10 刘凌峰;潘文秀;;关于沈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A];第十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树 张五四 李朝民;大青山下的集成式精准扶贫[N];农民日报;2016年

2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夯实乡村繁荣的三大基础[N];经济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刘文波;乡村振兴撬动一个大市场[N];人民日报;2018年

4 胡海霞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博士;自主、平等、合作——欧盟乡村发展观的变迁和路径(下)[N];中国旅游报;2018年

5 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 陈文胜;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N];湖南日报;2018年

6 记者 班娟娟 张莫 王文博 实习生 董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出台在即[N];经济参考报;2018年

7 全椒县委党校 周锦狮;乡村振兴需要“三个敢于”的小岗精神[N];滁州日报;2018年

8 记者 盛伍;让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 以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N];广元日报;2018年

9 本报记者 张秋希 冯瑶 通讯员 周珊珊 郑学思;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N];金融时报;2018年

10 古天娇;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N];吉林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殷勤;“三农”问题的国家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纪程;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彬如;多维角度的中国低碳乡村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丁武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2 侯智瀚;乡村旅游新业态下的乡村建筑改造[D];河北工程大学;2018年

3 李卓;艺术介入乡村[D];湖北美术学院;2018年

4 王俊荣;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工作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年

5 袁宇阳;乡村记忆:宗族复兴中的精英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周鹏;“去乡村化”时代语境下的肖江虹小说研究[D];渤海大学;2018年

7 张文;乡村区域“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8 沈丹;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妇女参与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9 罗燕燕;“四位一体”理念下近郊乡村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10 周玉玉;徐州市乡村发展的地域类型及乡村性演化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4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24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a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