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免疫克隆算法的高速公路工程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19:59
   基于近几年来政府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大力扶持,以及随着经济发展逐步高涨的土地复垦成本,在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同时,对土地复垦成本做出更严格的限制必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加强作为土地复垦工作核心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关注度,在实施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措施探究的同时,实施对土地复垦效率和复垦质量的研究,在保证复垦质量的同时控制复垦成本,为其他工程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以巴广渝高速公路工程土地复垦工作为例,采取免疫克隆算法,以确定最低复垦成本和适宜地类面积组合为目标,构建了合适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建立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软件MATLAB R2012b和SPSS作为辅助编程计算工具,使用熵权法确定适宜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构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优化结果做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有效性分析,最后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构建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将评价单元划分为为弃土场、施工生产生活用地、施工便道、取土场4个评价单元,选择使用了适宜的13个评价因子,并对参评因子予以赋值,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等级明确划分成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4个评价等级,能对研究对象的适宜度进行有效地评价,确定了适宜的土地复垦方向为。(2)抗体群体大小、进化次数对最低复垦成本、耕地面积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但对不同的进化次数、抗体群体大小和变异概率而言,优化的结果中最低复垦成本变化幅度较小,基于免疫克隆算法的优化结果相对比较精确稳健,优化结果受参数影响较小,获得结果精度更高,克服条件约束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该模型的最优解。(3)借助免疫克隆算法于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当中的运用,于明确适宜性复垦趋势方向为耕地及林地的过程中,定量研究了复垦后适宜地类面积组合,确定复垦后适宜耕地面积319.8509公顷,适宜林地面积130.4370公顷,耕地总体变动率为0.0012%,最低的土地复垦成本为6418.90万元,较优化前土地复垦成本减少56.07万元,复垦后耕地较复垦前耕地面积略有增加,满足复垦目标要求。(4)针对目前土地复垦成本上涨,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未涉及土地复垦成本适宜性的问题,研究以多目标约束为着眼点,分析复垦的相关最低成本开销及适宜土地面积构成系可行的,适宜的复垦成本是可以定量计算出来的,此做法拓宽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思路,有助于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方法研究的深化。(5)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张延伸,且文中研究只参考选择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地类结构相近的土地复垦工程的平均成本,临时用地也只选择了通用的4种类型,地类类型也只有2种,不涉及其他土地类型。有鉴于此,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和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扩大研究工程样本数量,加强不同工程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并适当扩大临时用地和土地类型的数量规模,以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P18;F30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土地评价
        2.1.2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2.1.3 土地复垦标准
        2.1.4 免疫
        2.1.5 克隆
        2.1.6 抗原
        2.1.7 抗体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利用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4 区域差异理论
        2.2.5 生物免疫系统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2 土地利用结构
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原则和依据
        4.1.2 评价单元划分
        4.1.3 评价因子及其等级标准的确定
        4.1.4 评价因子权重和适宜复垦方向的确定
    4.2 免疫克隆算法模型构建
5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5.1 土地复垦方向的确定
    5.2 复垦成本和地类组合的确定
    5.3 土地复垦结果的判别分析
        5.3.1 结果判定
        5.3.2 精度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行海燕;;我省规范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J];资源导刊;2017年01期

2 ;《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3月1日起施行[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01期

3 ;澳大利亚土地复垦的具体做法和特点[J];西部资源;2013年02期

4 周旭;周妍;;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土地复垦[J];中国土地;2013年07期

5 韩静;;关于对油田土地复垦的研究与探讨[J];企业研究;2013年14期

6 罗明;胡振琪;李晶;;土地复垦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从中美土地复垦制度对比视角分析[J];中国土地;2011年07期

7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土地复垦调研组;;不欠新账 多还旧账——有关广西山东等八省(区)土地复垦情况的调查[J];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23期

8 晏仲华;搞好土地复垦 振兴盐场经济[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02期

9 刘志坚;;小店制梁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7年12期

10 胡振琪;付艳华;荣颖;Anna Waitkus;;美国怀俄明州煤矿土地复垦监管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仁芙;;中国土地复垦发展历程及一些思考[A];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16年

2 王者山;;矿山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现状及对策研究[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赵继新;;新工艺新技术开创矿山土地复垦新局面[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战略研究综述部分[C];1997年

4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委会组团参加美国采矿与土地复垦学会第30届年会[A];中国煤炭学会简讯(第138期)[C];2013年

5 ;2014北京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纪要[A];中国煤炭学会简讯(第142期)[C];2015年

6 查俊华;;大冶市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问题、对策及展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李萌;;黄土高原区土地复垦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山西高平申家庄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萌;;黄土高原区土地复垦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土地复垦条例[A];铁路环保法规汇编[C];2013年

10 ;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A];铁路环保法规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国新 李宇航;我省出台实施土地复垦新办法[N];陕西日报;2013年

2 记者 吕苑鹃;完善土地复垦激励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记者 王立彬;国务院公布《土地复垦条例》[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周怀龙;加快土地复垦步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秦佩华;土地复垦:让废地变良田[N];人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吕苑鹃 孙国瑞;尽快出台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7 秦佩华;土地复垦让废地变良田[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土地复垦条例[N];人民日报;2011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胡卉明;让土地复垦成破解“两难”重要抓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平;矿山土地复垦将与矿权“捆绑”[N];中国矿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锦洪;我国农地的市地转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周妍;矿山土地复垦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及信息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崔柳;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系统分析及考核评价方法[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4 史晓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地协同利用与管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余勤飞;煤矿工业场地土壤污染评价及再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孙海运;山东济宁矿区复垦土壤理化特征及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肖本林;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机理与试验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张卫;有色金属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扩散特征及生态封闭治理模式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若辰;免疫克隆策略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立平;矿区土地复垦格局优化与赤泥微生物修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沛l

本文编号:2830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30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1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