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进入了快速发展及扩张的时期,在城市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土地利用性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由城市类型向乡村类型的转换的特殊地带,即为城乡结合部,该地域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类型呈现多样性,是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农村农业用地三位一体的复合区。城乡结合部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协调性差,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土地产权关系复杂等问题。同时,由于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相对薄弱,为用地单位盲目非法占地、浪费土地等现象提供了滋生环境,存在诸多违法用地问题,如以租代征、隐形土地交易、违法占地建设、未批先用、多征少用等。因此在城市周边的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比较混乱、复杂,城乡用地矛盾突出、集中,土地利用问题较为复杂和活跃,已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对于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研究,而我国对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开展了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本文先是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外、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内涵、范围界定,及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的研究现状。之后,本文以沈阳市为例,构建了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地域识别指标体系,运用门槛值法,通过Arc GIS软件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沈阳市城乡结合部进行划分,再通过遥感影像判读校正的方法对城乡结合部范围进行识别和纠正。最后,对沈阳市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定量分析与空间影像识别的方法,分析了沈阳市2005-2012年8年间城乡结合部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沈阳市城乡结合部的用地特征,因地制宜制定了城乡结合部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依据,并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用地弹性五个方面,构建了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促进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为该地区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建设用地 土地集约利用 指标体系 沈阳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11
- 1.1.1 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1
- 1.1.2 国家土地集约政策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4 研究内容15
- 1.5 研究方法15-16
- 1.6 技术路线16-18
- 第2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18-22
- 2.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18
- 2.2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理论基础18-22
- 2.2.1 区位理论18-20
- 2.2.2 地租理论20
- 2.2.3 土地供求关系理论20-21
- 2.2.4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21-22
- 第3章 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22-40
- 3.1 研究区概况22-26
- 3.1.1 沈阳市行政区划22
- 3.1.2 自然概况22-24
- 3.1.3 经济社会概况24-26
- 3.2 城乡结合部地域识别方法研究26-29
- 3.2.1 城乡结合部地域界定的原则与依据26-27
- 3.2.2 确定划分基本单元27
- 3.2.3 地域识别指标体系构建27-29
- 3.2.4 地域识别模型的构建29
- 3.3 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地域划定29-35
- 3.4 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5-38
- 3.4.1 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35-37
- 3.4.2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7-38
- 3.5 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38-40
- 第4章 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40-55
- 4.1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0-41
-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40
- 4.1.2 评价时点40-41
- 4.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41-42
-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41
- 4.2.2 分指标计算公式41-42
-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42-44
- 4.3.1 权重值的征询过程43-44
- 4.3.2 权重值的征询结果44
- 4.4 确定评价单元44
- 4.5 指标现状值测算44-46
- 4.6 指标理想值确定46-47
- 4.7 指标标准化处理47-49
- 4.7.1 指标标准化方法47-48
- 4.7.2 指标标准化结果48-49
- 4.8 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49-51
- 4.8.1 指数计算49-50
- 4.8.2 总指数计算50-51
- 4.9 评价结果分析51-55
- 4.9.1 土地投入程度分析51-52
- 4.9.2 土地开发程度分析52
- 4.9.3 土地利用强度分析52
- 4.9.4 土地产出效益分析52-53
- 4.9.5 用地弹性分析53
- 4.9.6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分析53-55
- 第5章 促进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55-57
- 1. 编制“多规融合”的地区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与调控55
- 2. 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管理基础建设,完善土地集约利用保障机制55
- 3. 注重保护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统一55-56
- 4. 结合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加快推进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区域城镇化进程56-5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6.1 研究主要结论57
- 6.2 研究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4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出台建设用地征管新办法[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2 ;建设用地报批慢的原因及对策[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09期
3 刘胜华;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展:冲突与协调[J];城乡建设;2004年10期
4 蓝慰康 ,刘晓桃;广西建设用地报批材料有关问题初探[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9期
5 ;建设用地不能随意占用农田[J];湖南农业;2005年11期
6 张虹鸥;叶玉瑶;杨丽娟;吴旗韬;;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J];经济地理;2008年06期
7 阳艳飞;陈松林;鄢丽娜;;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广东土地科学;2008年05期
8 ;国务院发布《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2020年前新增585万公顷建设用地[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21期
9 范德种;;对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的思索[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02期
10 ;甘肃下发通知严控建设用地[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浅谈建设用地的开发及对策[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杨庆媛;董世琳;冯应斌;;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伟华;毛德华;沈雅;;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素红;;加强建设用地规范化征收的对策与建议[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9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王春红;;树立科学发展观 处理好绿化建设用地的三个问题[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曾广鸿 单卫东;以科技创新支撑建设用地再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刘子烨;到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仅剩20平方公里?[N];联合时报;2012年
3 记者 方芳;我市全面清理整改建设用地[N];湘潭日报;2012年
4 记者 宋禹飞 通讯员 陈建农;安徽今年将供应55万亩建设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5 记者 龙晓庆;未来7年深圳建设用地只剩59平方公里[N];民营经济报;2013年
6 记者 宗时风;宁夏首次建立建设用地动态监控机制[N];宁夏日报;2013年
7 李博;建设用地迈向城乡统一[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8 记者 邵海鹏 刘展超;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记者 梁现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开展试点[N];四川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马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友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胡立兵;转型期我国城市土地供应管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郑俊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4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8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太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鄢丽娜;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世聪;建设用地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费燕;云南“建设用地上山”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郭黄琛;介休城区及其近郊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孙立宁;济南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7 刘燕铟;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分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林王锋;浙江省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孙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集约利用潜力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李莹;岩溶山区不同尺度的城镇扩张遥感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沈阳市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