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棉区棉农对棉花秸秆资源化支付意愿及激励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疆棉区棉农对棉花秸秆资源化支付意愿及激励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农业资源的过度浪费与农业环境的严重破坏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应打破当前普遍存在的“重粮食、轻秸秆”的传统资源利用观念,近年来我国秸秆综合利用虽有所进步,但秸秆综合利用率仍较低,随着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加之受秸秆收集运输成本高、收益率低以及农户对秸秆资源化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地区性棉秆过剩现象,更有棉秆焚烧或堆弃现象的频发,不仅造成农业资源的过度浪费,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还存在火灾隐患,并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诸多问题导致目前秸秆资源化产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棉农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微观主体,其对棉花秸秆资源化的认知程度、支付意愿以及行为方式,对推动秸秆资源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依托循环经济理论、农户经济行为理论以及激励理论,首先对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及其区域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其次以南疆各地州微观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南疆地区棉农在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认知程度、支付意愿及参与动机,最后基于棉农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与南疆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提出了完善农户参与棉花秸秆资源化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继而提出未来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推动南疆地区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结论如下:(1)在对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进行统计分析时得出;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量随棉花产量的增加呈波动增长,棉花秸秆资源整体呈现带状分布,棉花秸秆资源由北向南呈现逐步减少趋势,棉花秸秆资源丰富且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其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与开发潜力。(2)从初步调研数据及统计结果可知;89.61%的农户愿意为棉花秸秆资源化的生态补偿付费,从棉农愿意接受的补贴额度情况来看,随着补贴额度的增加,棉农接受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提高;从棉农愿意接受的支付额度情况来看,随着支付额度的增加,棉农接受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降低;从农户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可知,男性对于秸秆资源化的支付意愿高于女性,从农户文化程度差异进行比较可知,棉农自身文化程度越高,对秸秆资源化的支付意愿越高。(3)从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影响农户进行秸秆资源化支付意愿的因素有12个,其中性别、文化程度、务农年限、棉花收入占比、是否了解棉杆用途、是否参加农民合作组织及是否关注秸秆资源化政策等9个指标是影响棉农进行秸秆资源化的主要因素,从回归系数可知,性别、文化程度、是否了解棉杆用途、是否参加农民合作组织、是否关注秸秆资源化政策、棉杆资源化对家庭收益的影响以及是否了解棉杆资源化对生态环境的好处等7个指标与秸秆资源化支付意愿呈现正相关,且文化程度对秸秆资源化支付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务农年限、棉花收入占比与棉杆资源化支付意愿呈负相关。(4)基于前期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完善农户参与棉花秸秆资源化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棉农激励机制主要涵盖税收、财政、信贷、科技以及立法等5个层面,棉农约束机制主要涵盖社会、经济、法律等3个层面,最后从制定补贴标准、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扶持生物质能企业、提高农户对秸秆资源的价值感知以及配套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疆南疆 棉花秸秆资源化 农户行为 支付意愿 激励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塔里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F323.2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导论8-21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
- 1.2.2 研究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7
- 1.3.1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11-12
- 1.3.2 秸秆资源存量及价值潜力估算12-13
- 1.3.3 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模式13-14
- 1.3.4 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14
- 1.3.5 秸秆资源化认知及支付意愿14-15
- 1.3.6 秸秆资源化激励机制构建15-17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17-20
- 1.4.1 研究思路17
- 1.4.2 研究内容17-18
- 1.4.3 研究方法18-19
- 1.4.4 技术路线19-20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20-21
-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20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20-21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21-27
- 2.1 秸秆资源化概念21
- 2.2 理论基础21-26
- 2.2.1 循环经济理论21-22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22-24
- 2.2.3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24-25
- 2.2.4 外部性理论25
- 2.2.5 激励理论25-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27-41
- 3.1 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27-28
- 3.2 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估算及其综合评价分析28-34
- 3.2.1 棉花秸秆资源估算及经济价值测度28-31
- 3.2.2 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区域分布31-33
- 3.2.3 棉花秸秆资源综合评价分析33-34
- 3.3 现有棉花秸秆资源利用途径及循环模式34-37
- 3.4 南疆地区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37-40
- 3.4.1 棉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单一,利用率低下37-38
- 3.4.2 棉秆资源总量及利用情况统计不清38-39
- 3.4.3 棉农棉秆资源化利用意识淡薄,参与度较低39
- 3.4.4 棉杆再利用成本过高,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39
- 3.4.5 棉杆资源产业化水平低,技术过于滞后39-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农户对棉花秸秆资源化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41-52
- 4.1 数据来源41-42
- 4.2 研究方法与变量统计分析42-46
- 4.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42-43
- 4.2.2 研究方法43-44
- 4.2.3 变量统计描述44-46
- 4.3 实证分析过程46-50
- 4.3.1 农户支付意愿统计分析46-48
- 4.3.2 农户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48-50
- 4.4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的构建52-61
- 5.1 棉农激励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52-54
- 5.1.1 棉花秸秆资源化农户激励机制不完善52-53
- 5.1.2 棉农对棉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53
- 5.1.3 农户参与棉杆资源化的主动性不足53-54
- 5.1.4 农户在棉花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的行为尚待规范54
- 5.2 棉农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与框架54-56
- 5.2.1 农户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54-55
- 5.2.2 棉农激励机制的框架55-56
- 5.3 棉花秸秆资源化中棉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56-60
- 5.3.1 棉农激励机制56-58
- 5.3.2 棉农约束机制58-60
- 5.4 本章小结60-61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61-66
- 6.1 结论61-62
- 6.2 建议62-66
- 6.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方案,充分调动棉农参与秸秆资源化的积极性62-63
- 6.2.2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农户采用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风险63
- 6.2.3 大力扶持生物质能企业,实现棉杆资源化产业规模化63-64
- 6.2.4 加大对棉杆资源的价值宣传,提高农户对秸秆资源化价值感知64
- 6.2.5 强化约束机制,引导农户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64-65
- 6.2.6 构建棉秆资源化法律法规体系,推进配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65-66
- 参考文献66-68
- 附录68-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娜;赵邦宏;杨金深;谷岩;;农户对农业信息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03期
2 乔立娟;王健;张润清;;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支付意愿的博弈分析——以河北省农村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3 文首文;魏东平;;游客对旅游地教育服务的支付意愿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10期
4 马骅;柳慧;龚亚珍;金建君;毛显强;;北京城郊居民对京津生态工程的支付意愿[J];干旱区研究;2013年03期
5 高琴;敖长林;陈红光;佟锐;;基于居民生态认知的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空间分异研究——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J];生态学报;2014年07期
6 戴其文;彭瑜;刘澈元;翟禄新;;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受益者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7 邹艳芬,魏晓平;正常秩序条件下国家能源安全的社会支付意愿[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年04期
8 黄蕾;段百灵;袁增伟;田丰;毕军;;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洪泽湖为例[J];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9 管叶莉;吴先华;赵飞;;基于审查回归模型的公众气象服务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无锡、武汉和西安为例[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4期
10 刘芳芳;敖长林;焦扬;李一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社会效益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莎莎;翟国方;吴云清;陈静;;居民防治城市内涝灾害支付意愿研究——以南京“7·18”城市内涝灾害为例[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钟海s,
本文编号:285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8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