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覆被变化的安徽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30 05:04
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采用1995~2018年安徽省3期的土地覆被数据,分析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农田转向建设用地和林草地,以及农田和湿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3年间,安徽省生境质量整体呈单边小幅下降趋势;由于作为生境质量威胁源的建设用地急速扩张和蔓延,引发合肥和沿江5市城区及周边生境质量的显著下降;部分保护地及周边开展了有效的退田还湖(湿)和退耕还林(草),局域生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但多数生态源地生境质量的区域性变化并不明显;最后,对省域生境质量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安徽省位置及高程图
通过构建1995~2018年安徽省土地覆被类型的转移概率矩阵,可得森林和建设用地均有99%以上的面积被保留,相对稳定;农田和湿地分别有94.77%和97.91%的面积被保留。1995~2018年的变化趋势主要有:(1)农田有3 778.9 km2,森林有202.8 km2,草地有85.4 km2,湿地有47.3 km2的土地面积转变成建设用地,这种转变反映了人类开发建设对农业和生态空间的挤占,更为显著的城镇化过程则发生在城市周边。(2)农田与湿地的相互转化,这是退田还湖和围湖造田相互的博弈。(3)农田向森林和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转为森林的面积也较大,这反应出森林增长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4)建设用地有部分转为农田,这是村庄用地集约规划,农田复垦的结果(图2)。3.2 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变化
用ArcGIS进行栅格计算器(Raster Calculator)相减得到生境质量变化图(图3)来反映安徽省生境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1995~2005年,安徽省生境质量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当涂的石臼湖周边、休宁的六股尖保护区周边、天长的高邮湖周边等地。生境质量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合肥以及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沿江省辖市城区周边。2005~2018年,生境质量上升的区域则集中在颍上的八里河保护区和霍邱的东西湖保护区周边、枞阳和桐城交界的菜子湖周边。生境质量显著下降的区域与上个十年基本一致。质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退田还湖(湿)”、“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和“千万亩森林增长”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生境质量下降区域主要位于大城市周边,原因在于城区扩张,居住地、工矿用地以及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快速增加,进而胁迫周围生境,并导致生境破碎度加剧、连通性变差,最终使得这些区域的生境质量下降。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变化评价——以2009-2012年长沙市望城区为例[J]. 宋磊,陈笑扬,宋丹,李小丽,王丽芳,张宝一. 国土资源导刊. 2018(04)
[2]1990-2017年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J]. 黄贤峰,杨永菊,武艺,高亚红,顾羊羊,袁忠民.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6)
[3]长沙都市区生境质量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J]. 戴云哲,李江风,杨建新. 地理科学进展. 2018(10)
[4]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土丘陵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以榆中县为例[J]. 刘春芳,王川. 生态学报. 2018(20)
[5]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供给和消费研究进展[J]. 严岩,朱捷缘,吴钢,詹云军. 生态学报. 2017(08)
[6]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福建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J]. 刘智方,唐立娜,邱全毅,肖黎姗,许通,杨丽. 生态学报. 2017(13)
[7]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与方法[J]. 于丹丹,吕楠,傅伯杰. 生态学报. 2017(02)
[8]基于生境质量的城市增长边界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吴健生,毛家颖,林倩,李嘉诚. 地理科学. 2017(01)
[9]漫湾库区景观破碎化对区域生境质量的影响[J]. 刘世梁,尹艺洁,杨珏婕,安南南,王聪,董世魁. 生态学报. 2017(02)
[10]基于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区域尺度生境质量的评估研究——以北京为例[J]. 陈妍,乔飞,江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硕士论文
[1]人为干扰下区域生态廊道构建[D]. 于美琪.大连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47039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安徽省位置及高程图
通过构建1995~2018年安徽省土地覆被类型的转移概率矩阵,可得森林和建设用地均有99%以上的面积被保留,相对稳定;农田和湿地分别有94.77%和97.91%的面积被保留。1995~2018年的变化趋势主要有:(1)农田有3 778.9 km2,森林有202.8 km2,草地有85.4 km2,湿地有47.3 km2的土地面积转变成建设用地,这种转变反映了人类开发建设对农业和生态空间的挤占,更为显著的城镇化过程则发生在城市周边。(2)农田与湿地的相互转化,这是退田还湖和围湖造田相互的博弈。(3)农田向森林和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转为森林的面积也较大,这反应出森林增长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4)建设用地有部分转为农田,这是村庄用地集约规划,农田复垦的结果(图2)。3.2 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变化
用ArcGIS进行栅格计算器(Raster Calculator)相减得到生境质量变化图(图3)来反映安徽省生境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1995~2005年,安徽省生境质量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当涂的石臼湖周边、休宁的六股尖保护区周边、天长的高邮湖周边等地。生境质量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省会合肥以及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沿江省辖市城区周边。2005~2018年,生境质量上升的区域则集中在颍上的八里河保护区和霍邱的东西湖保护区周边、枞阳和桐城交界的菜子湖周边。生境质量显著下降的区域与上个十年基本一致。质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退田还湖(湿)”、“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和“千万亩森林增长”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生境质量下降区域主要位于大城市周边,原因在于城区扩张,居住地、工矿用地以及交通运输用地等建设用地快速增加,进而胁迫周围生境,并导致生境破碎度加剧、连通性变差,最终使得这些区域的生境质量下降。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变化评价——以2009-2012年长沙市望城区为例[J]. 宋磊,陈笑扬,宋丹,李小丽,王丽芳,张宝一. 国土资源导刊. 2018(04)
[2]1990-2017年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J]. 黄贤峰,杨永菊,武艺,高亚红,顾羊羊,袁忠民.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6)
[3]长沙都市区生境质量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响应[J]. 戴云哲,李江风,杨建新. 地理科学进展. 2018(10)
[4]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土丘陵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以榆中县为例[J]. 刘春芳,王川. 生态学报. 2018(20)
[5]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供给和消费研究进展[J]. 严岩,朱捷缘,吴钢,詹云军. 生态学报. 2017(08)
[6]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福建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J]. 刘智方,唐立娜,邱全毅,肖黎姗,许通,杨丽. 生态学报. 2017(13)
[7]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与方法[J]. 于丹丹,吕楠,傅伯杰. 生态学报. 2017(02)
[8]基于生境质量的城市增长边界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吴健生,毛家颖,林倩,李嘉诚. 地理科学. 2017(01)
[9]漫湾库区景观破碎化对区域生境质量的影响[J]. 刘世梁,尹艺洁,杨珏婕,安南南,王聪,董世魁. 生态学报. 2017(02)
[10]基于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区域尺度生境质量的评估研究——以北京为例[J]. 陈妍,乔飞,江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硕士论文
[1]人为干扰下区域生态廊道构建[D]. 于美琪.大连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47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4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