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域生猪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1-10 08:37
消费需求变化、可持续发展及中美贸易摩擦等背景下,探索我国生猪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驱动机制和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对稳定生猪市场供给、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0、2008和2017年3期截面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索中国市域生猪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7年中国生猪出栏密度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格局。四川盆地、湘江流域、黄淮海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和哈大沿线、珠江流域下游等经济较发达区为生猪生产高值区。2)生猪生产时空格局受区域本底因素和内外部驱动因素综合作用。不同生猪出栏水平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对不同生猪出栏水平的影响强度及作用方向存在差异。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环境压力等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生猪生产发展水平和趋势,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41(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7年全国生猪出栏密度的核密度曲线
进一步对中国市域生猪出栏密度局部空间自相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图5):2000—2017年高高集聚区的市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湘江流域和黄淮海平原。2000—2008年三大高高集聚区的数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008—2017年,四川盆地、湘江流域的生猪出栏密度高高集聚区收缩,两者的数量分别由11个减少到8个,7个减少到5个,而黄淮海平原高高集聚区的数量由9个大幅度扩大到24个。2000—2017年,低低集聚区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宁夏、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大部以及吉林东部山区;高—低和低—高类型区数量较少,“高地现象”和“洼地现象”都不明显。3 中国市域生猪出栏密度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
分地区来看,2000—2017年东北地区生猪出栏密度偏低(2017年仅达到0.78头/hm2),呈现总体增长但先升后降的态势,2000—2017年总体增幅为56.78%,其中2000—2008年上升89.61%,2008—2017年下降17.32%;黄淮海平原生猪出栏密度较高(2017年达到3.43头/hm2),2000—2017年增幅达37.55%,除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外,其余地区生猪出栏密度呈持续增长态势;长江流域生猪出栏密度较高,2000—2017年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演化趋势,其中上游地区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先升后降趋势,中游地区平稳增加([15%,35%)),下游地区的皖南山区增长率持续增大,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湘江流域平均生猪出栏密度极高(2017年达到了3.46头/hm2),但在2008—2017年明显下降,降幅达20.64%;珠江流域上游地区生猪出栏密度处于中等水平(2017年为1.58头/hm2),但始终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2000—2017年增长率高达81.10%;东南沿海地区生猪出栏密度处于中等水平(2017年达到1.59头/hm2),但2008—2017年出现下降趋势,降幅达9.12%。图3 2000—2017年中国市域生猪出栏密度变化率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洲猪瘟背景下我国猪肉价格上涨的经济效应[J]. 康海琪,肖海峰.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03)
[2]生猪养殖格局变化中的环境风险与防范[J]. 韩冬梅,金书秦,胡钰,吴天龙,陈艳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6)
[3]中国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赵俊伟,陈永福,余乐,尹昌斌. 经济地理. 2019(02)
[4]近50年金沙江各区段年径流量变化及分析[J]. 张小峰,闫昊晨,岳遥,卢雅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10)
[5]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熊立春,王凤婷,程宝栋.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3)
[6]环境规制对中国生猪养殖生产布局与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J]. 周建军,谭莹,胡洪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3)
[7]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J]. 刘彦随,张紫雯,王介勇. 地理学报. 2018(02)
[8]中国生猪生产布局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 王欢,乔娟. 经济地理. 2017(08)
[9]中国生猪生产布局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扈映,王丹.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10]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J]. 刘勍,毛克彪,马莹,谭雪兰,韩家琪,黎玲萍,夏浪. 地理科学. 2017(01)
本文编号:2968412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41(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7年全国生猪出栏密度的核密度曲线
进一步对中国市域生猪出栏密度局部空间自相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图5):2000—2017年高高集聚区的市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湘江流域和黄淮海平原。2000—2008年三大高高集聚区的数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008—2017年,四川盆地、湘江流域的生猪出栏密度高高集聚区收缩,两者的数量分别由11个减少到8个,7个减少到5个,而黄淮海平原高高集聚区的数量由9个大幅度扩大到24个。2000—2017年,低低集聚区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宁夏、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大部以及吉林东部山区;高—低和低—高类型区数量较少,“高地现象”和“洼地现象”都不明显。3 中国市域生猪出栏密度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
分地区来看,2000—2017年东北地区生猪出栏密度偏低(2017年仅达到0.78头/hm2),呈现总体增长但先升后降的态势,2000—2017年总体增幅为56.78%,其中2000—2008年上升89.61%,2008—2017年下降17.32%;黄淮海平原生猪出栏密度较高(2017年达到3.43头/hm2),2000—2017年增幅达37.55%,除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外,其余地区生猪出栏密度呈持续增长态势;长江流域生猪出栏密度较高,2000—2017年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演化趋势,其中上游地区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先升后降趋势,中游地区平稳增加([15%,35%)),下游地区的皖南山区增长率持续增大,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湘江流域平均生猪出栏密度极高(2017年达到了3.46头/hm2),但在2008—2017年明显下降,降幅达20.64%;珠江流域上游地区生猪出栏密度处于中等水平(2017年为1.58头/hm2),但始终保持较强的增长态势,2000—2017年增长率高达81.10%;东南沿海地区生猪出栏密度处于中等水平(2017年达到1.59头/hm2),但2008—2017年出现下降趋势,降幅达9.12%。图3 2000—2017年中国市域生猪出栏密度变化率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洲猪瘟背景下我国猪肉价格上涨的经济效应[J]. 康海琪,肖海峰.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03)
[2]生猪养殖格局变化中的环境风险与防范[J]. 韩冬梅,金书秦,胡钰,吴天龙,陈艳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6)
[3]中国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赵俊伟,陈永福,余乐,尹昌斌. 经济地理. 2019(02)
[4]近50年金沙江各区段年径流量变化及分析[J]. 张小峰,闫昊晨,岳遥,卢雅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10)
[5]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熊立春,王凤婷,程宝栋.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3)
[6]环境规制对中国生猪养殖生产布局与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J]. 周建军,谭莹,胡洪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3)
[7]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J]. 刘彦随,张紫雯,王介勇. 地理学报. 2018(02)
[8]中国生猪生产布局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 王欢,乔娟. 经济地理. 2017(08)
[9]中国生猪生产布局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扈映,王丹.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10]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J]. 刘勍,毛克彪,马莹,谭雪兰,韩家琪,黎玲萍,夏浪. 地理科学. 2017(01)
本文编号:2968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6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