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中国农村深度贫困的空间扫描与贫困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发布时间:2021-01-15 21:43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贫困的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了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GIS空间分析和BP人工神经网络,分别模拟了省域、市域和县域3个尺度下的自然致贫指数与社会经济消贫指数,进一步计算获得了3个尺度下的贫困压力指数,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借助Flexible空间扫描探测识别出深度贫困县,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主导致贫因素,并提出差别化的减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省域、市域、县域3个尺度的自然致贫指数和贫困压力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呈现出明显的"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社会经济消贫指数的空间分布一致性不高,县域尺度更为破碎。以黑河—百色线为界,县域贫困压力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状态。识别出的全国贫困县共计655个,主要分布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②3个尺度下,空间扫描识别出的贫困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县域尺度下识别出208个深度贫困县,多位于省际边缘区。③地理探测器识别出深度贫困县的7个致贫主导因素,按照主导因素将深度贫困县划分为地形要素制约型、区位交通制约型、经...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20,75(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0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农村深度贫困的空间扫描与贫困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技术路线图

空间分布,空间分布,指标,指数


自然因素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地形破碎度、平均坡度、高程、植被湿度指数、生物丰度指数、距最近地级市距离与人均GDP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而社会经济因素全部与人均GDP存在为正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本文选取的多维度贫困测度指标是合理的、合适的。复杂的地形、脆弱的生态、恶劣的气候等自然因素一般来说都是致贫因素,而发达的经济、较高的收入水平、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越的教育医疗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则多是消贫或减贫因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集水指数的相关系数为正值,似乎应该归为消贫因素,但考虑到干旱区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1/3的实际,许多土地因缺水而贫瘠,且该指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并不高(0.177),参考其他学者相关研究[20]并综合权衡后,本文将集水指数确定为致贫因素。3 结果与分析

空间分布,行政区,空间分布,指数


图3为省域、市域、县域3个尺度下自然致贫指数NII的空间分布格局图(自然断裂法分级,下同)。从图3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省域NII分为迥然不同的东、西两部分,NII较低和低(0≤NII≤1.74)的省(市、区)有14个,NII较高和高(2.39≤NII≤5.36)的省(市、区)亦有14个。市域NII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其分布基本上与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吻合,NII较低和低的市域有143个,全部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上;NII较高和高的市域有118个,几乎全部位于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NII较低(1.20≤NII≤1.74)的县域有768个,NII低(0≤NII≤1.19)的县域有714个;NII较高(2.39≤NII≤3.48)和高(3.49≤NII≤5.36)的县域分别有250个和85个。图4为省域、市域、县域3个尺度下社会经济消贫指数SEPAI的空间分布格局图。SEPAI高(2.85≤SEPAI≤4.98)的省区有6个,较高(2.17≤SEPAI≤2.84)的省区有10个,SEPAI较低(0.75≤SEPAI≤1.38)的省有3个,低(0≤SEPAI≤0.74)的省有7个。SEPAI高和较高的地级市分别仅有27个和24个,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SEPAI低和较低的地级市分别多达66个和135个,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相较于NII在县域空间上的规则分布,SEPAI在空间上更加破碎和零乱,缺少规律。SEPAI高的县仅有97个,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株潭等地;SEPAI较高的县有111个,空间上主要分布在SEPAI高等级县域的外围,集中区域增加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呼包鄂榆等;SEPAI低的县多达1098个,在空间上近似呈倒“川”字形分布;SEPAI较低的县有786个,与倒“川”字的三竖相间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山阳县为例[J]. 武鹏,李同昇,李卫民.  地理研究. 2018(03)
[2]中国县域农村贫困的空间模拟分析[J]. 冯娅娅,潘竟虎,杨亮洁.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03)
[3]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研究——以“三区三州”为例[J]. 李俊杰,耿新.  民族研究. 2018(01)
[4]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黑龙江垦区农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 叶妍君,齐清文,姜莉莉,张岸.  地理研究. 2018(01)
[5]生态贫困视角下的贫困县多维贫困综合度量[J]. 王艳慧,钱乐毅,陈烨烽,胡卓玮.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8)
[6]县域空间贫困的地理识别研究——以宁夏泾源县为例[J]. 刘小鹏,李永红,王亚娟,郭占军,郑芳.  地理学报. 2017(03)
[7]贵州省乡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分析[J]. 王永明,王美霞,吴殿廷,赵林,丁建军.  地理科学. 2017(02)
[8]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学报. 2017(01)
[9]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J]. 刘彦随,李进涛.  地理学报. 2017(01)
[10]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多维贫困空间识别[J]. 潘竟虎,胡艳兴.  经济地理. 2016(11)

硕士论文
[1]基于GIS和BP的原州区空间贫困及其分异机制研究[D]. 陈姝睿.宁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79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79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e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