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感的塑造与乡村治理:潮汕宗祠案例
发布时间:2021-01-22 23:32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其蕴含的地方文化、宣传展演和节庆活动等构建乡村地域的情感依恋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此外,潮汕宗祠通过建筑的形式扎根于地方,并作为乡村地域的异质性空间重构着乡村的地方性,并赋予乡村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塑造乡村主体的共同价值和情感认同。诚然,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是通过多主体的共同缔造来实现的,以历史文化、个体记忆和物质资本等塑造自身的地方、民族的地方和跨界的地方。研究基于地方感和乡村治理的视角,强调物质文化载体的社会建构作用,探索乡村文化空间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在实证层面回应了文化治理的积极意义。就现实意义而言,文章通过对潮汕宗祠地方性和根植性的讨论,旨在为乡村文化空间的营造、文化自信的建立和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2020,4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地方感、地方意义的构建与乡村治理逻辑
本文选取潮汕地区中的汕头市作为研究案例地。汕头处于潮汕地区的中间位置,北与潮州接壤,西与揭阳毗邻,是潮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图1)。在汕头广阔的乡村地区保存着数量可观的宗祠,并在建筑设置和文化传承上具有潮汕乡村地区的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根据地图POI数据显示汕头地区至少存在着76间宗祠(实际中存在大量未显示在地图上的宗祠)散布于乡村地区,研究选取不同姓氏宗族、不同行政村的12间潮汕宗祠及其所在的乡村作为具体的调研实践地展开实地考察。2.2 研究方法
在地方感的测量上,本文主要通过问卷量表来实现,并辅之以相应的访谈。问卷受访者的人口学信息呈现:54.6%为男性,45.4%为女性,男性略多于女性;就年龄层而言,以18~35岁(24.3%)和36~45岁(36.7%)为主,年龄分布较为均衡;在职业构成方面,以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为主;受教育水平(即最高学历)则以初高中者居多;收入分布则相对均衡,各收入阶层分布较为平均;在居住时间上,普遍居民的居住时间跨度较长,超过80%的受访者居住时间在10 a以上,为长期性定居。问卷受访者无论从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职业构成等方面都较好地反映出当地乡村的状况(表2)。在潮汕宗祠塑造地方感的李克特量表测量上,所有选项指标测量值均>3.5。一般情况下,等级评分值为1~2.4分表示不赞同,2.5~3.4分表示中立,3.5~5表示赞同。总体均值表示当地居民对各项指标的态度,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测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60和3.67(表3),表明受访者对宗祠所在的乡村空间具有较强的地方认同与情感依恋。3.1.2 多元空间下的地方感塑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论演变与启示[J]. 杨忍,陈燕纯,张菁,徐茜. 地理科学. 2020(04)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乡村治理发展的路径与趋向[J]. 赵一夫,王丽红. 农业经济问题. 2019(12)
[3]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J]. 胡书玲,余斌,王明杰. 地理研究. 2019(12)
[4]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治理演变的逻辑:1949~2019[J]. 耿国阶,王亚群. 中国农村观察. 2019(06)
[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主体冲突及其化解策略[J]. 高千,张英魁. 宁夏社会科学. 2019(06)
[6]强宗族社会语境下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研究——基于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的分析[J]. 林怀策,张京祥,陈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5)
[7]乡村振兴规划的性质及其体系构建探讨[J]. 王介勇,周墨竹,王祥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9)
[8]新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回顾与评论[J]. 党国英,卢宪英. 理论探讨. 2019(05)
[9]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变迁、主线及方向[J]. 蒋永穆,王丽萍,祝林林. 求是学刊. 2019(05)
[10]乡村治理中的内生秩序:演进逻辑、运行机制与制度嵌入[J]. 许源源,左代华.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8)
本文编号:2994110
【文章来源】:热带地理. 2020,4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地方感、地方意义的构建与乡村治理逻辑
本文选取潮汕地区中的汕头市作为研究案例地。汕头处于潮汕地区的中间位置,北与潮州接壤,西与揭阳毗邻,是潮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图1)。在汕头广阔的乡村地区保存着数量可观的宗祠,并在建筑设置和文化传承上具有潮汕乡村地区的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根据地图POI数据显示汕头地区至少存在着76间宗祠(实际中存在大量未显示在地图上的宗祠)散布于乡村地区,研究选取不同姓氏宗族、不同行政村的12间潮汕宗祠及其所在的乡村作为具体的调研实践地展开实地考察。2.2 研究方法
在地方感的测量上,本文主要通过问卷量表来实现,并辅之以相应的访谈。问卷受访者的人口学信息呈现:54.6%为男性,45.4%为女性,男性略多于女性;就年龄层而言,以18~35岁(24.3%)和36~45岁(36.7%)为主,年龄分布较为均衡;在职业构成方面,以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为主;受教育水平(即最高学历)则以初高中者居多;收入分布则相对均衡,各收入阶层分布较为平均;在居住时间上,普遍居民的居住时间跨度较长,超过80%的受访者居住时间在10 a以上,为长期性定居。问卷受访者无论从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职业构成等方面都较好地反映出当地乡村的状况(表2)。在潮汕宗祠塑造地方感的李克特量表测量上,所有选项指标测量值均>3.5。一般情况下,等级评分值为1~2.4分表示不赞同,2.5~3.4分表示中立,3.5~5表示赞同。总体均值表示当地居民对各项指标的态度,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测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60和3.67(表3),表明受访者对宗祠所在的乡村空间具有较强的地方认同与情感依恋。3.1.2 多元空间下的地方感塑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论演变与启示[J]. 杨忍,陈燕纯,张菁,徐茜. 地理科学. 2020(04)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乡村治理发展的路径与趋向[J]. 赵一夫,王丽红. 农业经济问题. 2019(12)
[3]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J]. 胡书玲,余斌,王明杰. 地理研究. 2019(12)
[4]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治理演变的逻辑:1949~2019[J]. 耿国阶,王亚群. 中国农村观察. 2019(06)
[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主体冲突及其化解策略[J]. 高千,张英魁. 宁夏社会科学. 2019(06)
[6]强宗族社会语境下乡村发展机制与治理研究——基于广东省汕头市东仙村的分析[J]. 林怀策,张京祥,陈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5)
[7]乡村振兴规划的性质及其体系构建探讨[J]. 王介勇,周墨竹,王祥峰.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9)
[8]新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回顾与评论[J]. 党国英,卢宪英. 理论探讨. 2019(05)
[9]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变迁、主线及方向[J]. 蒋永穆,王丽萍,祝林林. 求是学刊. 2019(05)
[10]乡村治理中的内生秩序:演进逻辑、运行机制与制度嵌入[J]. 许源源,左代华. 农业经济问题. 2019(08)
本文编号:2994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94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