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发布时间:2021-03-28 15:27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文章从"双评价"的科学内涵出发,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过程,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科学理解和正确使用"双评价"提供重要指引和参考。文章介绍了"双评价"在主体功能区工作中的首次应用,全面梳理了主体功能区工作中"双评价"的概念提出、体系构建、应用过程及核心作用。重点分析了"双评价"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的基础性作用,从认知国土空间、发现矛盾问题、助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规划科学编制等方面,说明了"双评价"在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机衔接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规划,以及动态监管规划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还提出"双评价"在空间规划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地使用技术方法。结合自然资源部2020年1月发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分析了该指南的评价框架、技术方法、工作流程和重点,总结了其主要特点和难点问题,并对下一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工作中"双评价"方法与应用的完善和深化方向提出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35(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双评价”的理论框架图

功能图,战略实施,和约,功能


基于“双评价”确定的控制性参数是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的关键。福建和贵州的试点经验表明,分层级划分“三区三线”(1)是保障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的有效手段之一(图3)。根据不同层级空间治理的重点,不同层级“三区三线”的划分内容可各有侧重,对于本层级不划分的内容,通过设置控制性参数的方式来实现对下层级的有效控制[19-23]。例如,在开展省级行政区规划时,只划分较粗尺度的“三区”和“两线”(2);对更细尺度的划分内容,通过“三区”和“两线”范围内的数量化控制参数来实现主体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间的有效转换和纵向传导。“双评价”结果衍生的关键参数,还可作为规划实施体检的指标值,用于对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24,25]。通过对比实施前后各类要素及区域综合水平的变化情况,对实施阶段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健康水平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评估,有机调整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方向和内容;及时遏制其中的“不良”苗头,切实将各类开发活动约束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三线,福建省,方案,区域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其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双评价”是科学认知我国自然地理国情和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规律的必然途径。我国战略性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自然条件区域差异大[26]。据测算,我国人均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仅为0.32亩/人,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悬殊,主要表现为北方丰富而南方缺乏;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则表现为南多北少的格局,水资源短缺成为很多北方地区发展瓶颈[27]。此外,部分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28,29]。区域发展方面,不同的区位条件导致地方比较优势不同,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不同,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同。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只有“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30,31]。因此,为了科学、系统、全面地认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发展格局演变规律,做好规划的基本功,必须开展“双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文地理学70年创新发展与学术特色[J]. 樊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2]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J]. 王亚飞,樊杰,周侃.  地理研究. 2019(10)
[3]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J]. 高晓路,吴丹贤,周侃,廖柳文.  地理研究. 2019(10)
[4]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J]. 张雪飞,王传胜,李萌.  地理研究. 2019(10)
[5]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途径——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讨论[J]. 樊杰.  地理研究. 2019(10)
[6]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不同层级规划间的衔接[J]. 郭锐,陈东,樊杰.  地理研究. 2019(10)
[7]国土空间管控的方法与途径[J]. 周侃,樊杰,盛科荣.  地理研究. 2019(10)
[8]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解析[J]. 盛科荣,樊杰.  经济地理. 2018(05)
[9]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十九大”后的新态势[J].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4)
[10]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2016版)的基点和技术方法进展[J]. 樊杰,周侃,王亚飞.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3)



本文编号:3105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105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