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递送中的文化、制度与福利依赖——关于A村精准扶贫的观察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9 10:22
福利递送的有效性是我国精准扶贫中的难点。通过对一个扶贫案例的分析发现,精准扶贫制度下的福利递送会在贫困群体内部产生"福利依赖",表现为贫困的光荣感、福利需求黑洞化、福利评选过程中的策略性表演等。这一现象与福利文化变迁、福利供给制度的特征高度相关。与之前的扶贫制度相比,村庄与贫困农户的福利观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文化堕距",使福利依赖现象初现。而精准扶贫制度的政治化、去道德化以及福利递送中的"聚光灯"特征,对既有的福利依赖现象产生了反向强化作用力。文化与制度的高度互动、相互依赖,最终固化了贫困农户的福利依赖观。制度、文化与福利依赖的关联为我国福利制度的完善以及现代福利文化提供了借鉴。
【文章来源】:学习论坛.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缘起
二、既有研究进展评述
三、作为田野的A村
(一)A村概况
(二)A村精准扶贫中行为与情感依赖
第一,评选的策略性。
第二,获取福利的无底线化。
第三,评选后的光荣感。
第四,需求的黑洞化。
第五,获得福利后的趋懒性。
四、福利依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建构
(一)文化堕距:福利依赖的初现
第一,A村村民贫困观念变迁。
第二,村庄的贫困评议文化变迁。
(二)精准扶贫制度的反向强化
1.我国精准扶贫制度的特点
第一,扶贫的政治化与贫困的去道德化。
第二,福利分配体制具有“聚光灯”效应。
第三,福利监督体制存在“在场”与“缺场”的双向悖论。
2.福利依赖中的制度与文化的互构
第一,制度的分配功能为文化提供了环境支持,促进了福利依赖的出现。
第二,文化的固化作用为制度提供了思想支持,加深了福利依赖的程度。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扶贫中群众的“求贫”心理与情感治理[J]. 卫小将.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7)
[2]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J]. 李全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精准扶贫中农户“争贫”行为分析[J]. 方菲,靳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4]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J]. 李棉管. 社会学研究. 2017(01)
[5]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的思考——以C市G县、R县为例[J]. 高小波,陈湘洲,何思奇.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02)
硕士论文
[1]中国福利制度的多元文化建构[D]. 张佳音.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0405
【文章来源】:学习论坛.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缘起
二、既有研究进展评述
三、作为田野的A村
(一)A村概况
(二)A村精准扶贫中行为与情感依赖
第一,评选的策略性。
第二,获取福利的无底线化。
第三,评选后的光荣感。
第四,需求的黑洞化。
第五,获得福利后的趋懒性。
四、福利依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建构
(一)文化堕距:福利依赖的初现
第一,A村村民贫困观念变迁。
第二,村庄的贫困评议文化变迁。
(二)精准扶贫制度的反向强化
1.我国精准扶贫制度的特点
第一,扶贫的政治化与贫困的去道德化。
第二,福利分配体制具有“聚光灯”效应。
第三,福利监督体制存在“在场”与“缺场”的双向悖论。
2.福利依赖中的制度与文化的互构
第一,制度的分配功能为文化提供了环境支持,促进了福利依赖的出现。
第二,文化的固化作用为制度提供了思想支持,加深了福利依赖的程度。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扶贫中群众的“求贫”心理与情感治理[J]. 卫小将.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7)
[2]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J]. 李全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精准扶贫中农户“争贫”行为分析[J]. 方菲,靳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4]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J]. 李棉管. 社会学研究. 2017(01)
[5]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的思考——以C市G县、R县为例[J]. 高小波,陈湘洲,何思奇.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16(02)
硕士论文
[1]中国福利制度的多元文化建构[D]. 张佳音.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0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220405.html